“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鸣。参会的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说:“习总书记讲话时,全场响起6次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我们都是自发鼓掌。”
过去,我国科技管理的一大特点是“计划科研”。此次,首次提出要尊重科研“灵感”,让管理体制更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让领衔科技专家拥有更大的“三权”。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四位专家。
不能把科研当作流水线管理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骆大进表示,科学研究是拓展人类知识疆域的高端智力活动,拥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只遵循自己的一套法则。科学史上许多经典故事都反映了这种独特性:阿基米德在澡盆里发现浮力定律,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周期表……习近平总书记将科学研究的特点概括为“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十分精到。这意味着,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首先要遵循科研规律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
丁文江说,他在大会上听到了一个调研结果:我国科研人员将三分之一工作时间用于填写各种报表。“这很不合理,说明我们在用行政方式管理科研,让科学家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非专业工作上。”同样不合理的是,在制订课题预算时,科研人员要按规定填写未来几年内做多少次实验、出差多少次。这种制度是把科学研究当作流水线生产,忽视了其特有的规律。
丁文江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中央将通过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为广大科研人员“松绑”,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探索科技前沿,有更多机会得到“灵感”的垂青。
建议探索“首席专家负责制”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迎春博士认为,这也体现了中央对科研规律的充分尊重。在具体操作层面,我国可以探索“首席专家负责制”,让课题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领衔科技专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不受到外界的过多干预,以提升团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管理部门也要设计好一套“首席专家负责制”考核制度,依靠科学合理的“后道把关”,监督、激励领衔科技专家管理好团队,取得创新性成果。
中央给予科技专家的“三权”,也对这一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骆大进看来,我国科学共同体中要涌现出更多的战略科学家。这一类型的科学家有很强的前瞻性,能制定本专业的技术路线规划图,并拥有组织大团队、调动多方资源的管理才能。在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三跑”并存的当下,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物应更看重原创性研究,不甘心跟跑、努力并跑、勇于领跑,引导构建我国科技界的良好生态环境。
课题劳务费限制可否取消
“更大的经费支配权”这一提法,引起了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的关注。他认为,这句话点出了我国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有待改革的地方,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科研经费使用中的劳务费限制。
目前,虽然包括上海在内的部分省市已做出突破,规定在各类科研项目中,高校、科研院所在职人员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经费,作为劳务费,但是很多国家级科研项目仍规定:领工资的高校教师不能从项目经费中提取劳务费。杜德斌觉得,这一规定是不合理的,应该给承担项目的领衔科技专家更大的经费支配权,让他们可以给自己和同事支付劳务费。“科学研究是创新性劳动,为什么不能给科学家劳务报酬呢?财政部门给出的说法是:因为高校教师领取的工资来自财政拨款,所以不能再从财政经费中提取科研劳务费。”他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似乎在逻辑上站不住脚,也不符合多劳多得的原则。他建议国家级科研项目取消有关劳务费的限制,让高校教师合法地通过课题获取报酬。
骆大进认为,要让高学历、低收入的高校青年教师能集中精力开展前沿探索,就应进一步深化薪酬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改革,使他们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可以说,什么时候科研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到位了,人才和智力劳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科研组织就可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阅读原文
记者|俞陶然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