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上海观察|高考作文首次开放全文体:可写议论记叙剧本但别“为写而写”

2016年06月07日


2016年6月7日高考上海语文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常年是高考语文科目阅卷评卷中心组所在地,中文系和语文教育教研室教授也长期研究高考作文命题,今年他们发现了什么?

  今年高考作文只有两个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没有以往常见的另一个要求:“不要写成诗歌”,可以说是近年来首次开放全文体。中文系张心科副教授与他的研究生们一起关注了今年作文,他向记者表示,这次尽管没有明确出现“文体不限”的要求,但也没有像往年出现的“诗歌除外”的限制,这说明还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个人思考的。

  “不仅是生活化、时代性,开放性也是此命题的一大特点。”他认为,事实上,每个人擅长的文体不同,有人善于写议论文,有人善于写记叙文,这种差异性并不代表写作能力的差异性。根据他们对之前上海以及外地高考的命题要求研究,议论文是主要作文文体,而这一次上海高考考生完全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写好这篇作文,甚至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写剧本,来展现“如何评价他人生活”。这种不拘一格,有利于通过考试选拔不同特质的人才。

  除了形式,怎样才是好的写作?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是语文写作的基本方式。”华东师大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叶丽新告诉记者:这不仅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标准化要求,其实也是写作的本质。因此,作文决不能“为写而写”,带有太强的应试性或者应付性,而应当通过写作进行表达和交流。有意味的是,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写作过程,正是考生反思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从此意义上讲,这样的命题“别具匠心”,“可能这也是命题者的初衷吧”。

  她认为,在国外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真实写作”,在写作中带有责任感和价值感,并且有理有据。因此,叶丽新希望能够在作文中见到考生真的在边写作、边思考,写出他们对这个社会现象、对这个公众话题的敏感性与个性,“有真心、有诚意,写出写作的本真意义。”

阅读原文

记者|徐瑞哲

来源|上海观察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