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赵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

2022年08月15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自觉承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使命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更好地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实践中需要关注三个关键词:学理化研究、专题化教学、一体化建设。


学理化研究:整体性和贯通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学理化研究,这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伟大建党精神的学理化探讨,需要彰显整体性视角、历史性视角和发展性视角。

  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视角。宏观层面上,探讨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精神的逻辑关联,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观层面上,探讨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逻辑关联,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源头性价值;微观层面上,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把握本体论特征和实践论要求。

  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性视角。根据特定历史境遇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特质,结合建党先驱的思想、实践、事迹,讲述其所蕴含的政治信仰、初心使命、精神状态、价值追求的精神内涵。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性体现为与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关联凝结,包含了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问,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性视角。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阶段生动实践的精神写照。伟大建党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主动”的鲜明体现。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奋斗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伟大建党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专题化教学:讲深、讲活、讲透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伟大建党精神讲深、讲活、讲透,需要专题化教学设计。我们在专题化教学设计中秉持善用“大思政课”的理念,彰显“上海是党的诞生地”的特色,体现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建设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

  善用“大思政课”,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起来,同向同行拓展“朋友圈”,构建校内校外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发起共建“伟大建党精神育人联盟”,探索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机制和路径。

  围绕“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发挥相关研究专家学者的学术优势,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教学和研究,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包括觉醒年代的新青年、上海近代城市与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伟大建党精神等12个专题,不断将学术优势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一体化建设:形成研究和传播高地


  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要有更大的视野、更加切实的平台机制。通过研究一体化、载体一体化、传播一体化建设,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和传播的标识性成果。

  推进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统一。这需要在“两个加强”上下功夫。其一,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和范畴研究。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从学科高度对理想、真理、初心等核心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其二,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文本支撑研究。集中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集系列,党的历史文献集和当代文献集系列,党的文献宣传普及作品系列等进行系统梳理,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学术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推进基地联动与协同发展的统一。围绕“推进理论创新”“实施转化运用”“呈现成果集聚”“深化合作交流”,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的平台载体。2021年教育部、上海市共同成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目前共有首批10家分中心,通过交叉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建设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高地,实现基地载体的一体化建设。

  推进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统一。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现象学视野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国内传播要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人物群像研究,通过具体鲜活的代表性、典型性人物,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故事。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大视野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要善于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生产、精神成长、精神标识和精神境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阅读原文


作者丨赵勇(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