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党的二大召开100周年。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二大,究竟是一场怎样的会议?随着相关历史文献的发现和研究深入,二大的重要地位、重大意义得以进一步彰显。
早期研究
党内最早关于党的历史的文章和讲稿,今天看到的有蔡和森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瞿秋白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和李立三的《党史报告》等。
蔡和森从二大开始分析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口号;瞿秋白将二大与之前召开的远东各革命团体会议作了对比,强调二大提出的建立联合战线策略的重要性。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张闻天主持编写《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该书初印于1936年,1937年由延安解放社正式印行出版。这本教材是为了在抗大等学校进行干部培训、青年知识分子学习而专门编写的,此后又面向全党、全国在各地出过多个版本,影响极大。
张闻天,1900年出生于上海,1925年在上海入党,1935年遵义会议后取代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他注重党史的研究和学习,在中央苏区时就编写过《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还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讲授。
《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显然吸收了蔡和森、瞿秋白的观点,在系统分析二大宣言的基础上,强调指出二大提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纲领,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力量和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建立民主的联合的主张,较为准确地论述了二大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此前,有党史著作一度认为,二大是在杭州西湖举行的。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高尚德、张太雷等人,在杭州西湖召开中共中央特别会议。经过两天的讨论,确定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方针。西湖会议是党的二大的重要补充,这可能是有人把二大会址认定为杭州西湖的原因之所在。
对于类似错误观点,二大代表李达明确提出了纠正意见。他表示,二大是在自己的寓所——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召开的。
二大宣言
深入考察二大宣言的产生过程,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二大的地位和意义。
考察党的二大宣言,不能不提蔡和森。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上海,随后回到湖南生活。1918年,他与毛泽东等共同发起新民学会,并自信地认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
1919年底,蔡和森率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包括他的妹妹蔡畅等人,一起赴法勤工俭学,“猛看猛译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八九月份,他连书两封长信给毛泽东,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和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号召,东方各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民族革命。根据中国的政治形势和远东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于当年6月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核心观点是要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民主政治取代军阀政治。显然,这一主张已初步提出了我们党关于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
在此基础上,蔡和森进一步要求把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作用“完全表明出来”。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中国工人应联络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形成反帝国主义的革命联盟。陈独秀接受了蔡和森的意见,同意二大再拟一个宣言。
这一时期,由于表现突出,蔡和森被推选为五位中央委员之一,负责党的宣传工作。他此后主编的《向导》,成为“中国大革命的号角”。
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五年来之政治主张》公开出版,刊载了二大宣言,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明确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二大决议
二大宣言标志着基本完成了党的纲领建设,二大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案则标志着基本完成了党的组织建设。
1965年,《中共中央文件汇编》(增补版)把张静泉父子保存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收录其中,使二大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
这个决议案包含了《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关于议会行动》《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关于少年运动问题》《关于妇女运动》《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等。
基于这些丰富的基础资料,党史学界达成了更多共识——
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形成了党的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初步阐明了党对中国国情、革命目标和党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的认识和主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性起步。
同时,二大制定的第一部党章,规定了党员条件、党的组织、党的纪律等。从此,我们党“完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了起来”,成为一个具有严密组织、铁的纪律的政党。
这部党章以及关于它的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人的组织,“它不是少数离开群众的学者和空想革命家的团体”,从而把共产党同一般学者结社、知识分子社团、激进人士学习小组等区别开来。
与之相伴,党内开始有了较为规范的政治生活。随后召开的杭州西湖会议,就对张国焘的小组织活动提出了严肃批评,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初步形成。
回顾党的创建史,如果说“没有纲领,没有规章,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那么到了二大时就更加脚踏实地了,进一步“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
可以说,二大是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与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
阅读原文
作者丨王国英 丁晓强(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