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季浏:建立素养导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

2022年06月22日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近期正式发布,昭示着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该标准的颁布对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体育与健康新版课标既注重继承2011年版义教课标的基本内容,又秉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注意突出重点,有所突破,简单概括,可用“一、二、三、四、五”加以形容。

季浏


把握一个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新版课标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强调目标导向,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精神和各项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论述。

  因此,体育与健康新版课标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凸显以体育促进健康的价值追求,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课程主要目标,重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身健体、颐养心智、健全人格、塑造品德的综合功能和价值,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独特贡献。


理解两个主要概念


  新版课标与2011年版义教课标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提出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两个主要概念。这两个主要概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抓手。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落脚点。如果说核心素养是通过课程目标出发,那么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学业质量落脚,保证了体育与健康教学围绕核心素养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某一水平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以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所作的总体描述,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学业质量就是描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水平,通过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同时,学业质量的提出有助于引导教师朝着核心素养“教”,学生朝着核心素养“学”,这就使得学业质量成为连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之间的桥梁,上下贯通,使它们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培育三大核心素养


  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新版课标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中,运动能力是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术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等。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维度。体育精神主要体现在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队精神等;体育道德主要体现在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体育品格主要体现在自尊自信、文明礼貌、责任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作用于同一个学生身上,既能促进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在复杂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围绕这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实现四个重要转变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重视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使以往只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变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二是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使以往只重视每节课进行单一技术的教学变成基本技术与组合技术教学、比赛或展示相结合的教学;三是从“简单情境”向“复杂情境”转变,使以往每节课只有简单运动情境的教学变成简单运动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与复杂运动情境相结合,以复杂运动情境为主的教学;四是从单纯的“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多学科融合”转变,使以往主要强调体育教学变成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及多学科融合,需要强调的是,新版课标将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加强了这两方面内容的教学。

  新版课标强调的四个重要转变,有助于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显著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解决五个现实问题


  体育与健康新版课标充分体现问题导向,旨在解决我国学校体育中五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是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依然令人担忧、未有根本性好转的问题。侧重通过设置专门的体能课程内容,并要求在专项运动技能教学中每节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且要求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旨在保证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得到解决。

  二是解决我国绝大多数学生上了9年的体育与健康课但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的问题。侧重通过设计和实施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教学及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并要求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参与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活动,同时,初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项运动技能进行一年的学练,提出了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标准等,有效保证了学生在初中毕业时能够较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三是解决学生不喜欢上体育与健康课的问题。我国学校体育领域长期存在着学生不喜欢体育与健康课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问题。新版课标侧重通过强调改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组织形式刻板的教学,倡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新颖多样、组织形式灵活高效,特别强调要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创设多样的复杂情境,进而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积极向上,引导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进而喜欢课外体育锻炼。

  四是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不出汗”体育与健康课问题。侧重通过设置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标准,引导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因为,只有“动”起来才能“出汗”,“出汗”了才能获得运动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

  五是解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未养成习惯的问题。侧重通过强调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学生校内锻炼一小时、校外锻炼一小时”要求,重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并在学业质量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每周进行三次课外体能练习,运用所学的专项运动技能每周进行三次体育锻炼,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这有助于保证学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以上强有力的举措将有助于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掌握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体育品德,最终解决上述五个现实问题。


阅读原文


作者丨季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