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许鑫 张军玲:上海如何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022年06月09日

  随着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6月开始逐步恢复生活秩序,在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复工复产也应时而动。上海人社局近日出台了《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从“政策创新突破”和“服务保障提升”两方面实施一系列助力复工复产的人才特殊支持举措,发挥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重视和吸引人才并非“一时之策”。

  近年来,上海深知战略人才为先,不断发力,从人才计划、人才政策到人才服务、人才环境,多维度支撑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如何有效优化现有政策满足战略人才需求,如何缩短与国际最高水平战略人才力量的差距,如何破解当前战略人才力量的限制因素等等均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上海战略人才发展的优势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为了加快推进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上海目前已形成结构较为完整、覆盖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是战略人才储备优势,上海正在持续壮大战略人才队伍。在国内人才力量上,2021年在沪两院院士178人,排名全国第二,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累计1617人,东方学者累计1027人,曙光学者累计1338人,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累计1157人,青年启明星计划累计3065人,据统计上海科学家在全球顶尖期刊《科学》《自然》《细胞》发表论文数占全国总数超32%。在引进人才力量上,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占全国23.7%。据统计,上海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超26万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超过5万份,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为全球科学家在中国事业发展的首选城市。

  其次,是战略人才培育上的优势,上海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战略人才颁布相应政策,推出鼓励32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大胆创新的扬帆计划、促进35周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成为学科/技术带头人的启明星计划、培养和选拔50周岁以下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带头人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与市人社局共同推出的资助留学回国人员研发、创业的浦江人才计划等。其中在启明星计划获得者中共走出了17位两院院士,2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7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扬帆计划1344位获得者中有超过60%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位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最后,是战略人才集聚上的优势,上海战略人才区域集聚明显,主要集中在张江示范区。据统计,目前该区域留学归国和外籍人才超过3%,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高端人才,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领军人才均超千人,区域内科技企业超过10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0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超过800家,为激发战略人才的创新活力提供了支撑。


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上海战略人才力量建设虽然取得阶段性成绩,但上海战略人才力量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就上海战略人才政策而言,现行政策以人才激励、培养、集聚和保障等目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流动、交流和评价等目标关注度不够,且实现人才激励方式有待优化。在政策工具上,当前政策主要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两类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力量不足,需要在海外人才机构建设、人才管制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

  同时,政策执行缺乏多方联动。一方面政策宣传和流通不足,部分战略人才存在政策接收不全、政策把握不足、政策理解偏差等问题,另一方面政策管控有待加强,部分战略人才政策执行时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过程复杂、问题多元,管理控制机制不完善,导致战略人才享受政策的成本较高,进而放弃政策赋予的权利。

  从企业而言,大多数政策侧重于人才本身,不能有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这也从侧面造成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了人才评价政策结果偏差。

  上海目前对战略人才的遴选、培育和引进仍采取单点突破、单向激励等传统模式。新形势下加快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重点在于要以体系化、生态化的系统思维进行总体统筹,实现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通与对接,此外,不同成长阶段的战略人才存在不同政策需求。


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和创新高地


  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和创新高地,需要系统育才、精准引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把握高质量人才红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要聚焦重点战略方向,引导集聚战略人才。借助自贸区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创新项目研究、放宽执业范围、建立智力资产交易平台等方式推动高水平智力合作交流,同时完善市场主导参与的引智激励政策,大力推动民间机构、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引智活动,引导集聚重点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潜力的人才,特别是青年战略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潜在人才是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和创新高地的生力军。

  要紧贴战略人才需求,优化战略人才服务。根据人才需求和人才政策供给的差距,推进集成化的服务模式,整合各部门人才服务事项,围绕人才引进、项目申报、政策兑现、生活保障等创新创业服务链,重塑业务流程,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建立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

  要围绕创新方法,着力改革人才机制,探索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人才多维度多源数据评价方法改善人才评价手段以正确实施人才激励。通过各类统计、机器学习方式,挖掘科技人才共同体,构建人才梯队序列。对“揭榜挂帅”团队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建构具有全球发展视野、突出公正平等价值、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有利成长发展的制度体系,以改革力量激发人才活力。

  要抓牢产业需求,涵养三链融合人才生态,产业是集聚人才的强磁场,只有把产业优势凸显出来,人才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纲举目张。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做强人才链,加强聚焦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领域,绘制产业链紧缺人才地图,推动人才使用从“零敲碎打”向“团队式、链条式”转变,让战略人才能够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充分发展潜力,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阅读原文


作者丨许鑫  张军玲作者许鑫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军玲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来源丨澎湃新闻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