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丨社区在职党员群里唯一的大学生党员:“暑期志愿者培训,交给我请放心!”

2022年06月08日

  既在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又是一名“云陪伴”志愿者,还要忙着赶毕业论文……刚刚过去的两个多月,对于华东师范大学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沈可轶来说,每一天都按着“快进键”,日子过得异常充实。

  进入6月,随着上班族的复工复产,社区里的在职志愿者们也陆续返岗。作为一名已保研的大学生党员,沈可轶还开始帮衬起居委培训暑期新人志愿者了。

 大学生党员沈可轶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

通过电脑“云陪伴”金山二年级小朋友



跟着党员妈妈一起服务社区


  因为是大四毕业年级的大学生,沈可轶这个学期就没有返校。没想到,三月开始,上海突然进入了“全民战疫”的紧急时刻。

  沈可轶的妈妈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居家办公的那一天起就向社区报到,为社区居民服务。“我妈妈当时要去,我就说,我也跟你一起去。就这样,我成了我们社区在职党员群里唯一一名大学生党员。”透过这个“不小心”加入的微信群,让日后的沈可轶不断见证着什么叫迎难而上、冲锋在前。

  从抗原试剂发放、核酸检测,到协助居委会搬运物资,为周边的老人购置药品,沈可轶妈妈几乎没有一天是闲着的。不仅如此,在收到上海市市委的组织号召后,沈可轶妈妈毫不犹豫地收拾好了行李,时刻准备奔赴疫情更为严重的一线地区。在妈妈的影响下,沈可轶也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抗疫工作当中,早上六点半的核酸扫码志愿者、挨家挨户敲门的抗原发放志愿者,还有帮助小区的“团长”清点、搬运物资的服务中,小区到处都留下过她的身影。

  四月中下旬后,社区开始了居家抗原与核酸检测“双管齐下”。沈可轶所在的小区的居民约有1800人,每次分2-3个检测点完成核酸检测,每一次,她都要核验约500-800人的身份信息。为防万一,那段时间里,她总是要提前调好清晨5:40的闹铃,以防错过群里的正式通知。


当好“云陪伴”的小老师


  在服务过程中,沈可轶的确有过非常疲惫的时刻:每次六点半开始做核酸检测扫码工作,就意味着必须五点半起床,一天隔一天,每周要去三四次,而自己还面临着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

  渐渐地,沈可轶不仅习惯了工作的节奏,也找到了方法和窍门。现在,她可以很自豪地说,在小区的“在职党员群”中,她是里面唯一一个还没有正式工作的预备党员,但她所做的、所付出的,绝不比其他人少。

  除了在社区,在云端,同样留下了这位姑娘的用心付出。

  “云陪伴”抗疫一线人员子女是沈可轶参与过的志愿服务中是比较特殊的一项,因为这是一项“定制”服务。在和家长沟通联络后,她了解到,陪伴对象是一位来自金山世外学校二年级的小朋友,对绘画和阅读感兴趣,可沈可轶一直在为如何将“绘画”融入到线上授课中头疼,那并不是自己擅长的,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也有一定的困难。

  在和小朋友打过一两次交道后,沈可轶开始悟到,这项服务的本质其实不是要板板正正地给孩子上课,而是要“以心换心”,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走进他们的生活。

  慢慢地,沈可轶也摸到了上好这“特殊一课”的小办法:每次云陪伴服务结束前,她都会问问小朋友最近生活里有什么有趣的事,学业上是否有什么困难,下一讲有没有想听的内容。

  从今年春晚舞台上惊鸿一瞥的《只此青绿》和传统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到冬奥会里振奋人心的奥运健儿的赛事,到从近期流行的网络动漫《李白之死》谈大诗人李白一生的光芒与璀璨,再到从“中国唱诗班”的短视频中重温古典诗歌《红豆》与《游子吟》里的绵长情感……云端之上,课程被小老师上得活色生香。


扛起志愿服务“传帮带”


  “妹妹,明天下午4点-8点可以过来帮忙核酸扫码吗?你帮我带带大学生新人吧……”进入6月,原来的社区在职志愿者们陆续返岗,居委会向社区发出了“欢迎更多大学生暑假来社区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倡议。此时的沈可轶已经悄然扛起了“传帮带”的责任。

  在此次疫情中,沈可轶看到了共产党员、许多青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乐观向上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身为其中的一员,她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想,志愿服务贵在‘志愿’二字,其背后是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

  沈可轶坦言,自己以前是个内向的人,疫情之后,小区里总是有主动与她打招呼的人。原来,有的付出虽然藏在口罩之后,还是被很多人记在了心里啊。

  令她感动的还有,这次疫情让她看见和懂得,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实都存在着这样的人,不计回报地付出,守护身边的人和城市。这份温暖,正让复苏的上海变得更美好、坚韧。“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后,只要时间不冲突,我还是会向社区报到的。”这是沈可轶坚定的答案。


阅读原文


记者丨罗昕

来源丨青年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


更多阅读:

青春上海丨95后保研大学生的“快进”生活,让她遇见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