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艺”起战疫 : 丽娃河畔的思考者

2022年05月25日

  汤涛是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传播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专家。曾留学日本。出版有《乱世清流:王伯群及其时代》《无限的思念:汪道涵纪念影像》《和爱的颂歌》等专著17部,主编《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等“丽娃档案”丛书著作25部,主持《汪道涵年谱》等国家社科和教育部社科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上百篇。前不久,他回到久别的校园,就这段时间的思考,他与我们做了分享。


回校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记者联系汤涛时,他刚从学校安排的过渡房出来一周,从家中返岗到校已经是第7天。

  5月10号的返校路上,有多个路口查岗。车刚过中山桥(编者按:这里指学校附近的中山西路桥),穿着防护服的警察大白抬手示意停车检查,先拍摄车头。接着问去哪里?答曰“复工返校。”再问有何证明时,遂出示电子证明函。问是否只有电子版,答曰“是的,纸质没法快递。”警察瞄了一眼手机,“行,走吧!”

保安对车身进行消杀 汤涛拍摄

  进校时,保安在接过校园卡扫描之后,要求汤涛做抗原检测。在确定抗原没问题后,保安再认真绕车一周对车身进行消杀之后才放行。终于,在居家办公近二个月后,汤涛又回到熟悉的校园。

  汤涛告诉记者,返校主要是服务学校抗疫工作,而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多是在业余时间完成:就是觉得以前谈工作多是面对面,能感受到对方的语言、表情、眼神和形态等等。现在谈工作都是通过微信、语音等,有点机械,感觉少了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流。

丽娃河  汤涛拍摄

  汤涛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的人物与思想、中国大学史。汤涛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中包括计划通过对王伯群和汪道涵两位历史人物的研究,贯通和折射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同时,由于他们重要活动都在上海,对上海近现代史也特别关注;此外,继续编撰完成“丽娃档案”丛书。


走在丽娃河畔的思考


  回到丽娃河畔的办公室工作,给了汤涛思考的空间。丽娃河是华师大的文脉,那天,他绕着丽娃河东岸走了一圈,感慨颇多:丽娃河既是饱经沧桑的智者,又是年少有为的勇者。说她是智者,她历见这所大学和这座城市近百年的繁荣与繁华,灾难与重生,她懂得如何安身立命;说她是勇者,尽管历经沧桑,也见证功成名就,但依旧保持一颗开放的、好奇的、勃发涌动的青春心波。

丽娃河 汤涛拍摄

  作为活跃的学者和文化人,汤涛最近一次公开抛头露面是居家期间的直播活动。3月19日那天,他应邀在新华网“中国GLAM公开课”上做《档案文化重构与品牌形象传播》讲座。这档讲座节目是原《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的升级版,两个小时丰富而幽默的讲座,竟吸引了六十多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这反映了公众对文化创意、对档案校史文化和对大学品牌声誉,有着急切的热望、关注和兴趣,这无疑给我们未来做好文化创意和传播事业平添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两位前后跨越百年的“逆行者”


  汤涛告诉记者,他一直在结合大学史的研究,培养自我的历史观,让自己的时间感拉长拓宽,从而相对坦然地面对时代的大风和疫情的考验。

  中国大学发展到当下,经历了快速成长和发展高潮,同时亦屡经战乱、灾疫等各种曲折。刚好,这段时间我在想这个问题——即当我们今天面对困境时,青年学子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坐标?如何做到安身立命坦然面对?

  汤涛主要是通过两位校史人物的案例来进行剖析,一位是近代著名教育家王伯群校长,另一位是当代企业家王明夫校友。

  第一个案例讲的是在面对民族危机的外在困境时,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和夏元瑮教授患难与共的故事。

  王伯群1924年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时,聘请北京大学夏元瑮先生担任物理学教授,夏元瑮先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和柏林大学,跟随爱因斯坦学习相对论,翻译出版《相对论浅释》,在中国影响很大。他是中国大学物理本科教育的开创者,28岁担任北大理科学长,彼时文科学长是陈独秀。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夏元瑮协助王伯群把大夏大学西迁到贵阳。由于他们是管鲍之交,每当王伯群外出时,便委托夏元瑮代管校务。抗战期间,物价通涨,见夏元瑮生活困顿,王伯群总是给他送钱送米。有次见夏教授家里被盗,马上送去大衣和皮鞋,共克时艰。1944年,当王伯群听闻夏元瑮不幸去世时,悲痛万分,叹息说:夏先生去世,不仅是大夏损失,亦是中国的损失!王伯群在办学经费艰难的情况下,拿出30万元为他举办葬事。

  王伯群与夏元瑮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同甘共苦,勇担教育救国的使命,铸造了大夏大学“三苦”精神和师生合作的文化传统。

汤涛创作的《乱世清流——王伯群及其时代》《王伯群教育生涯编年》《王伯群与大夏大学》

  第二个案例是面对自己的内在困境时,王明夫校友是如何实现自我解放的。

  王明夫是华东师大1984级政教系的学生。2018年,他在江西赣南红色老区,投资30个亿,购买3000余亩山地,建设了一座特色的和君教育小镇,创办和君职业学院,被誉为最美的教育“逆行者”。

和君教育小镇具有书院风格,图中建筑为图书馆 汤涛拍摄

  王明夫刚进大学时,很是苦闷。因为是客家人,普通话讲不好,同时个子不高,见识有限,穿着打扮等都没法和大城市的同学相比,长时间的感到自卑和焦虑。当面对这种困境时,他是这么化解的呢?第一,拼命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第二,上课之外,所有的业余都泡在图书馆读书。四年下来,通过自我修为,获得广博的知识,思维一下子开悟了,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力。毕业之后,他在北京创办和君咨询公司,现在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商业咨询集团。

王明夫和他创作的《资本经营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

  汤涛曾经问王明夫:“有些成功人士在大城市投资,或者选择出国,你为什么要在农村建一所大学?”王明夫是这么回答汤涛的: “在农村建一所大学,是我的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是华东师大和学校图书馆给我的,她让我有了突破自我障碍的精神力量和底气。”

  在汤涛看来:在今天,我们遭遇了罕见的新冠病毒疫情,这种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惑。如何在困境中突破自我,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我希望通过王伯群校长和王明夫校友的经历,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古人云:“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希望把这句话送给同学们和所有的年轻人,与大家共勉。


阅读原文


记者丨严山山

来源丨周到上海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