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指出,在中小学生开始全员线上教学后,家长们会产生“失落感”、“危机感”、“无序感”和“自责感”。
以往的线上教学,大众往往会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心理调适情况问题,其实家长的状态也需要被及时关注。家长如何更好地在这一轮线上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家长本身又该如何调整心态?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杨有才副教授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如谢斌提到的实际情况,在线上教学期间,家长的确会产生各类情绪。相对于学生,杨有才认为家长才是在线上教学更需要学习的群体。同时,这一段时间如果家长能够处理得当,也可以作为提高沟通技巧、增进亲子关系的机会。
态度积极和换位思考双管齐下 助力亲子沟通
杨有才建议,家长可以从两方面加强在网课期间与学生的沟通。
家长要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与以往的学习环境相比,在线上教学期间,家长与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所以更需要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对学生表达支持和鼓励。
值得强调的是,家长与学生间提高沟通的频率,并不是简单地由家长单方面去不断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线上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对于自我认知的学习过程,家长不能认定自己的判断和意见就是完全正确的,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家长与学生的对话中,家长不能只是用自以为是的态度去沟通和交流。杨有才强调,家长自身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沟通能力、相处时间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家长还要注意换位思考。杨有才说:“根据调研,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和学生的交流中要更多用肯定词、少用否定词,即使家长想表达肯定意思而使用否定词的情况,也尽量不要出现,这样的沟通氛围才能让学生保持信心。”
杨有才进一步补充,建议家长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使用“不”“不能”“差”等词语。在交流前,家长可以先停顿一下,想好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述更合适。
此外,杨有才也建议家长多使用“我们”“咱们”“一起”“我帮你”等蕴含集体意思的词语,这样的词语能够让学生知道,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情况,父母和自己都是同一阵营的,而尽量不去使用“你怎么……?”“为什么……?”等问句,这样的问题容易让学生和家长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心态,也不利于亲子间的沟通。
在具体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自控力会有差异,不可避免会产生不一样的情况。对于自控力较好的学生,家长会少操心,但鼓励还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家长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线上学习模式。亲子间一起运动、共同解题、进行讨论等不同的方式都是改善这一情况的不错选择。
摆正定位多学习 促亲子和谐相处
家长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天目新闻记者的提问,杨有才表示,在调研中,他和团队发现家长的心态波动往往有三个方面的成因。其一是部分家长对于自己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定位,他们认为自己作为家长的身份,已经做得够好了。其二是部分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时间过少,主观判断过多,对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面对学生往往会用比较武断的定论和命令式的口吻。其三是部分家长想要帮助学生做得更好,他们有这样的意愿,但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帮。
家长也无需过于焦虑,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情绪波动,都是有解决方法的。杨有才建议,首先,家长可以花点时间思考自己与学生交流的情况,家长要勇于承认自己在亲子关系上还有值得改善的空间。在日常中,家长可以通过找学生班主任进一步了解情况,也可以和其他学生的家长沟通,通过交流亲子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点,多了解其他家长哪方面处理得较好,这些具体的做法可以为亲子互动提供更多宝贵经验。其次,在空余时间,家长可以多阅读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经典专业书籍。杨有才强调,在实际的调研中,他和团队人员发现,虽然专业书籍比较难,但确实对于亲子关系的构建和改善很有效果。然后,家长还需要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亲子关系中,家长陪伴的时间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程度往往是成正比。
阅读原文
作者丨赵单
来源丨天目新闻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