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李萌 李朔:数字员工悄然登场带来怎样一场变革

2022年03月29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各行各业开始探索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

  有报告预测,到2024年,45%的重复工作任务将通过使用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提供支持的“数字员工”来实现自动化或增强。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到,人类对自己的认知“有过四次唤醒”。第四次就是机器智能认知唤醒,也就是我们正在迎来的生物与机器联姻的时代。

  在这样的智能化时代,无论是生物还是机器,其实都是进化体。由此,将迎来一个“失控”的世界。类似的担忧乃至恐惧,不失为一种对技术演化的警示,但也难免会妨碍人类认知的进步。

  理性来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将人工智能塑造得更加人性化,稳步推动“良好人工智能”向“超级人工智能”进化。

  不妨设想一下,在未来的工作中,“数字员工”通过模仿人类的工作状态,在电脑端、移动端自动执行简单、重复、烦琐、规则性强的业务流程,把一般员工从初级、重复的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

  这在降低企业用人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多激发人的创意、创新、创造价值与潜力,进而更好服务企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利用“数字员工”新技术拓宽工作范围,提高质量、效率。

  未来的岗位设计会将多个传统岗位的工作与职责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数字员工”拓宽工作范围。同时,将人类和机器各自擅长之处结合起来,提升工作成效、业绩。

  以银行为例,近年来已涌现出智能客服、智能外呼、智能营销员、数字质检员、数字文档审核员、智能大堂经理等角色。这些“数字员工”大大扩展了银行服务的覆盖面,简化了客户挑选理财产品的过程,提高了银行对客户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第二,促进人机协同,加速数字化转型。

  以往,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是由人类向计算机发出指令来推进工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计算机将变得更加智能,可以自主完成部分工作,成为人类的重要助手。

  人类与计算机交互、融合、共创,提升人的潜能,释放更多能力,创造更大价值。比如,在文档翻译领域,每一万字大致需要人工翻译4小时,而人机协同只需要24分钟。

第三,创建混合型人机团队,催生新型集体智能力量。

  人机搭配组队的混合型工作团队,有望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主流。在数字时代的职场,人不仅要和“同类”打交道,还要具备与“异类”——“数字员工”协作共事的认知和技能。

  我们期盼,“数字员工”技术能够朝着帮助人类向更有尊严、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协助人类一起迈向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阅读原文


作者丨李萌 李朔(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