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今天发布,对上海未来5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规划和前瞻布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提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目标。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更要先行一步,《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正呈现出与全球“对标”的视野和特点。
首次将“科技规划”升格为“科技创新规划”
在定位上,《规划》首次将“科技规划”升格为“科技创新规划”,加入“创新”两字,意味着本轮规划跳出“就科技而科技”的一般性科技规划范畴,在内涵、外延上有了拓展,尤其是紧密对接“科创22条”,全面梳理科技创新资源,积极谋划布局,承担科技创新战略任务。在目标的设定上,《规划》紧紧围绕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的要求,强化“四个结合”,即着力打造国际与国内创新资源整合的结合点、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的结合点、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联动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发展统筹的结合点。重点在“集聚力、影响力、引领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等“五个力”上下功夫。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杜德斌表示,加入“创新”两个字,意味着这不仅是涉及科技部门的事,更需要举全市之力通力合作。
“软环境”建设放到了“硬指标”前面
在战略布局上,创新生态建设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朱学彦说,第一次看到有一份 《规划》将“软”的放在了“硬”的前面。
所谓软的是指创新生态“软环境”。营造创新生态“软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上海成为人才聚集与辐射之城。聚集是因为这里有优越的科研条件、政策、平台,能吸引大量人才聚集,辐射是这里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成为外地的人才之源。
为此,上海已经建成了上海光源、蛋白质科学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大设施,而根据规划,在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中,还将围绕迈向世界级创新重镇、促进战略方向重大突破和鼓励科学研究自由探索3个方面,布局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高水平实验室和大学,让上海成为人才之城。
《规划》提出在引导多元主体共生发展、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的良好环境、建设创新型平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加强科学普及等5个方面要大有作为。完善金融支撑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培养人才与鼓励引进,是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
第一次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作为核心指标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的8个核心指标,很多指标都是紧密贴合上海科创中心定位。比如城市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反映的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情况,而上海去年年度申请量只有1050件,在将这一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后,将有效激励上海企业的辐射力度。
新设企业数量也是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反映的是创新环境和活力,市科委总工程师傅国庆说,只有创新环境好的地方才能催生很多新的企业,这一数值在“十三五”期间要达到20%左右。
《规划》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0%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比例达到10%左右。这是规划第一次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作为核心指标提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认为,这表示困扰许多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钱的问题有了明确规定,而制定政策的背后是政府对基础研究、对原创性成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褚君浩说,上海要完成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任务,必须在重大战略领域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这离不开基础研究。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成果方兴未艾,上海在科技设施、成果上要和世界“对标”,要有率先启动、全力进取和全球领跑的气魄,力争产出原创性标志成果。《规划》提出先行先试一批包括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材料与量子通信、合成科学与生物创制等13个重点任务和方向。
注重公众科技创新获得感提升
本轮规划更加注重处理供给侧改革需求和人民对于科技创新获得感提升的问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春奎表示,创新已到了由用户需求侧驱动的3.0时代,科技从实验室到民众手中的时间越来越短。
LED、WIFI、互联网等已经渗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时刻离不开的东西,其实走出实验室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还在加速,因此现在实验中的量子材料和量子通信、脑科学、材料基因组等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崛起为巨大产业。在这些占领未来先机的领域,上海已抢先布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从人的一生角度,描绘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生活:孕妇可能会穿上带有视频和传感器的怀孕服,想出门买东西,机器人可代劳,无人驾驶汽车在大街小巷飞驰,人工智能提供更多贴心服务……
“上海要有一批科学突破,催生新产业,为人民生活谋福利。”宁光院士的憧憬正贴合《规划》引领先导产业方面的布局。《规划》围绕构筑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高地、支撑智慧服务发展、培育发展绿色产业、提升健康产业能级4个方面,向机器人、导航与遥感、网络安全、智能电网、智能汽车、新一代核能等20多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发力,让民众感受到科技的温度,迈向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原文
记者|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