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女博士吴筱雅扎根特教一线 用爱启智“唐宝宝”

2022年03月08日

  宝山区培智学校一年级的10名孩子,有的还不能正常地开口,有的眼睛始终不能专注于前方。但是,今天早上当他们看到语文老师吴筱雅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微笑,拍起了小手。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着各种不能克服的生理困难和心理障碍。而他们最爱的吴老师,却是一位博士,十多年扎根于特殊教育领域,启蒙特殊孩童的心智。她说:“孩子们的笑容是送给自己三八妇女节最好的礼物。”

吴老师用游戏启智特殊孩子

  “2009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毕业。我的初心就是要做一名称职的特殊教育教师,用爱与尊重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用智慧与专业让每一位智残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吴筱雅说,入职第一年担任的是七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当时面对班级里14个家庭背景不同,生理障碍类型和程度也不相同的孩子,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管理好班级。小邹是一名重度智残学生,患有唐氏综合症,绝大部分时间里是与其他“唐宝宝”一样的快快乐乐,可有时他会突然间大发脾气,无缘无故地攻击他人,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和他一起玩,甚至不愿和他坐在一起。为了矫正小邹的行为,吴老师想到求教母校华东师大的特教专家。她说:“按照专家的指点,我每天都会悄悄地观察、记录下小邹发脾气的时间和情境。我发现,只要在一个稍长的时间段里没有老师或同学与他互动,他的情绪就会产生波动,桌子上的书本、文具也会被他弄得乱七八糟。我上门家访,外婆告诉我,小邹的父母离异,各自组织了家庭,很少来看他。最近外公又突然去世了,小家伙的情绪很低落,在家里也经常乱发脾气。从此以后,小邹在学校里就成了我的影子,只要一发现他的情绪有些不稳,我就赶紧把他拉到身边,陪他聊聊天,做做游戏,平复他即将爆发的情绪。渐渐地,小邹变了,班上的同学也乐于与他交朋友了。”

把“幸”字刻在学生心间

  “每天我要面对的是那些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孩子。怎样让他们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这其实是世界特教领域的公认难题。前几年,学校让我担任语言训练康复教师,可在工作了一个学期后,整个六年级的12名学生中,只有三个人能够跟上我的教学要求。如何让更多的‘唐宝宝’也能正常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成了我必须攻克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发现,我国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评估,基本上是借用国外成熟的测验工具,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差异,国外的量表并不适宜照搬过来评估汉语儿童的语言能力,更何况我的学生还是一群中重度智残孩子。”吴老师说,“我萌发了编制专属于我校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语言理解能力测验量表的念头。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花了两年的时间去采集普通小学、特教学校和幼儿园的26册语文教材,分析了354篇课文、18037个词语、8924个句子,研发了智力残疾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评估工具,最终成功地应用于我校特殊学生的语言康复训练之中。这一成果也获得了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奖。”

  “有一年,我带教一年级的11名孩子。虽然他们的年龄是6至8岁,可智龄只有2至3岁,有好几个孩子还不会说话,大多数孩子根本不会与人交往。在当时,特殊教育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没有可以让老师们拿来就用的完整的教学内容。”吴筱雅说,“在课堂上,我突然发现‘唐宝宝’很爱听儿歌,有时还会艰难地跟着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儿歌有着韵律节奏强、言语平白、结构单一等特点,短小精炼且朗朗上口。可是,市面上那么多的儿歌,哪些又是适宜提供给‘唐宝宝’听和读的呢?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智力障碍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中之重。于是,我尝试着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编写成儿歌,将知识点有梯度地分解到这些儿歌中。就这样,几十篇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的儿歌诞生了,包括《学校》《教室》《操场》《餐厅》《美术室》《体育室》等等。经过了一年的儿歌教学,这11名孩子有的会发音了,有的会跟着节奏拍手了,还有的能快乐自信地说出完整的句子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校的生活适应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尝到了甜头的吴老师,又和学校的语文老师们一起动手编写了18册生活语文学本。在华东师大特教系专家的指导下,这套学本把语文的基本教学要求与公民道德情操的培养有机结合,以生活化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不仅本校学生爱学,还被全国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当作了教学的范本。


阅读原文


记者丨王蔚

来源丨新民晚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