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围绕“双减”政策落地走实,政协委员建言:用“加减法”提升青少年全面素养

2022年02月23日

  上周,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迎来虎年开学。如何解决青少年行为偏差、心理障碍问题,“双减”政策如何落地走实等话题,引发关注。市政协委员吴瑞君、黄浦区政协委员朱锦川分别建言实现学校社会工作全覆盖和增添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空间。

  “在‘双减’政策有序推进落实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瑞君认为,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提出要在学校中设立学校社会工作站或设置学校社会工作者岗位。上海从2002年开始进行学校社会工作试点并纳入德育工作体系中,但由于体制机制配套尚不完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稳定的发展架构、服务资金来源及政策环境,试点随着区域政策变动时断时续,整体进展缓慢,难以满足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需要。

  “服务覆盖,纵深拓展,加速推进。”吴瑞君希望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她分析到,现行学校心理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保护服务,但在满足日益增长、多元化的学生身心成长需求方面力度不够。学校社会工作进驻学校后,能在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校园暴力等敏感问题上发挥专业作用,但目前社工在与学校建立专业关系进驻学校开展服务上参差不齐。她建议,尽快总结现有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成功经验,将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与街镇社工站发展紧密结合,纳入本市社会工作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争取“十四五”末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全覆盖。

  黄浦区政协委员、“文柏讲堂”创始人朱锦川认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需要传承、发扬、光大,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地推陈出新。

  减少课业负担,有利于增添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空间,结合“双减”背景,具体该如何做呢?朱锦川的建议是厘清三对概念:减与增、知识与文化、继承与转化。“减是减过重作业负担,增是增课后服务水平。”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纳入国民教育,拓展三点半放学以后的空间,以创新之力托举起传统文化。朱锦川认为,宣讲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就传统讲传统,一定要与新的实践、时代精华结合,才能充分显现其生命力。他建议,校内教学与校外各方参与,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更多的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学内容。

阅读原文


记者丨龚 珊

来源丨联合时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