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普通人能否拥有谷爱凌和苏翊鸣的同款“大心脏”?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2年02月21日

  北京冬奥会闭幕在即,如果提及印象最深刻的奥运冠军,相信很多人的答案中一定包含谷爱凌和苏翊鸣。他们在赛场上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惊艳众人的,不仅仅是他们在一轮轮比赛中展现出的绝妙动作、超强技巧,还有面对国际顶级赛事的强大心理素质与临场调节能力。

  回归到我们每个人的现实情况,让所有人去成为像谷爱凌和苏翊鸣这样拥有专业技能的运动员,显然也并不现实。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尤其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借鉴他们是如何在平时甚至是倍感紧张的竞技体育现场及时缓解压力、调整到个人最佳状态。

  心理素质已然是当代人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无论是身处职场的社会人士,还是仍在校园中求学的学生,或多或少总会面临与压力有关的问题。如何去面对压力、解决压力是我们每个人在不断探寻方法的过程。


强大心理素质 是否能被复刻


  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经历第二跳失误摔倒,面对是否还能取得佳绩的考验时,顶住了压力,第三跳逆风翻盘,取得了86.23的高分,使她拿下了该赛事的银牌。

  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的表现也是挑战压力、战胜压力的绝佳案例,他第一个动作就选择了在两个方向中,相对而言不太擅长的正脚外转1800,一气呵成完美落地,使他第一轮就拿下了89.50的高分,为最终夺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谷爱凌失误后立刻调整到最佳状态继续比赛,还是苏翊鸣选择自己相对薄弱的领域打头阵,对于我们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无论面对工作还是学习,都有很多需要抉择或者经历挫败再出发的时刻。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杨有才副教授表示,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相较于常人来说,有更大地接受错误、面对失败的能力,这也是他们平时在训练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是一种长期从事这项运动所产生的结果。“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对于自己的状态有比较好的认知,在平时的训练中,对自己的能力很了解,他们去挑战难度也是在自己确认状态完全可以的情况下”。

  所以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时,首先要保证自己已经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紧张并不是自己的实力达不到,而只能否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这是一种对于结果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在学习谷爱凌和苏翊鸣的强大心理素质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已经付出了相应的努力,有实力、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这也是我们培养强大心理的基础条件。


打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学习不仅为了成绩更为了自己


  除了极限运动员本身在长期训练中培养出的积极心态可以带动选手的节奏外,周围积极的家庭氛围也必不可少。

  通过谷爱凌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她的家庭对她取得的成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管是滑雪还是学习,谷妈妈一直没有给谷爱凌设太多的目标。甚至当谷爱凌觉得父母都是名校毕业,自己也必须紧随其后时,谷妈妈也强调:“你不必上斯坦福,上什么学校只要你自己特别喜欢就行。但是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谷爱凌的奶奶也是她成长中的关键性人物,从小对谷爱凌的教育中,不断对她进行鼓励和肯定。她参加学校跑步比赛时,奶奶会说“爱凌是最棒的”。

  妈妈和奶奶对于谷爱凌学习上的支持和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无疑为她取得如今的成绩进行了良好的铺垫,但这恰好也是我们周围很多学生的生长环境中还没有充分具备的。

  杨有才副教授强调,当学生面对考试失利时,部分“虎爸虎妈”过于关注成绩本身,忽视了孩子在此期间的心理状态。当孩子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成绩时,除了批评,还应该及时和孩子沟通,使其继续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不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他们就可以更好地面对暂时的失败,调整好心态去完成更多的挑战。


了解自己才能探寻最合适的舒压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我们面对压力时不同的状态。

  苏翊鸣在赛后的采访中聊到,“滑雪和音乐来说,对我是密不可分的;我在滑雪比赛之前一定会听音乐。某种程度上,它会更让你专注所做的事情;因为它会帮我摒除那些多余的噪音并且完成你想要做的动作。”

  足以见得音乐对于苏翊鸣减压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国内外不少研究和调查也证实了这个观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使人获得愉悦的心情,尽可能缓解当下感受到的压力。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听音乐也是一件非常便捷可行的解压方式。不需要特定的地点和过多的装备,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当我们面对压力时,我们也可以去寻找一些会让自己舒压的曲风,进行播放,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此外,杨有才副教授还建议大家可以多进行运动。运动员在运动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舒压方式。在他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参加运动会让你从你所焦虑的事情上转移思维。另一方面,移动身体可以减少肌肉紧张,降低身体对焦虑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建议每个人每周进行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至150分钟的剧烈强度身体活动,都有利于减轻焦虑症状。

  杨有才副教授进一步介绍,在他接触到的案例中,只要寻找到自己合适的舒压方式,无论是听音乐、做运动或是其他对自己有效的方式,进行两周左右的坚持,就会对自我舒压起到很不错的效果。


压力不一定是阻力 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助力


  在强调舒压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压力本身有起存在的价值。压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能成为助力。谷爱凌在采访中提到,“我会感觉到压力,但其实压力也是给你能量,你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去用这个能量。这个是我的能量,我要把它放到身体里,让我做到最好。这是一个学习压力的过程。但它也是一个可以学习的过程。”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其实也有相同的感受。如果你面对一件事情,毫无压力,就会在思想上没有那么重视它,往往产生不了最好的结果。当我们觉得这个项目或者这门考试特别重要时,必然会感受到压力,但也就是有了压力,才让我们有更多动力,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它。我们更多需要去学习的是如何将不仅仅将压力视为阻力,而是像谷爱凌一样,变成推动自己做得更好的能量。


阅读原文


记者丨赵单

来源丨天目新闻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