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应该成为中国新时期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集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区。为此,应进一步明确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创新分工协作体系,为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服务。
长三角创新分工协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创新要素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梯度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极化现象仍然存在。例如,长三角80%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科学仪器与装置、重点实验室、院士等高端人才集中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无锡、宁波等少数中心城市,而位于边缘地区的中小城市科技资源稀缺,部分城市甚至还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第二,区域创新合作平台与载体功能不完善。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人才、科技、数字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创新落地。例如,“长三角大仪网”这一大型科研仪器在线共享服务平台,尚未形成一套有效、固定的专人管理办法,入网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仅有2.8万台,大型仪器设施跨区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第三,产业同质化且重复投资现象有所增加。
长三角各地主导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竞争,尚未形成差别化、错位化的协同发展局面。例如,新近设立的一大批专门研究机构和产业园区,宣称都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各地独立建设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医疗器械、增材制造产业、相互竞争的态势十分明显。
长三角创新分工协作体系的定位设想
第一,科技联合攻关的第一梯队。
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8所,占全国的22%;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3所,占全国的24%。各地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流基础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等一流应用学科建设上存在着显著公约数。
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领域的分工协作、联合攻关十分迫切。上海可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科教资源优势,在光子科技、能源科技、类脑智能、计算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实现颠覆性集群式突破;浙江省(杭州)可依托阿里巴巴、浙江大学等产学研融合优势,在以电子商务、大数据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江苏省(南京)可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材料科学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安徽省(合肥)结合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可聚焦量子科学技术,持续强化全球引领性地位。
第二,量子信息技术的第一高地。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光子集成与量子信息实验室、复旦量子调控实验室等众多实验室,在量子通信、分子精密测控和高品质光子芯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合肥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一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规划和建设的主体单位,2017年建立了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获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资格。可依托上海—合肥量子技术合作,打造长三角量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走廊,实现与全国领先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
第三,战略材料研制的第一重镇。
2016年,由上海石墨烯产业化技术功能型平台、宁波市石墨烯创新中心、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联合发起的长三角石墨烯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会在常州召开,上海、宁波、常州三地共同签署《长三角石墨烯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石墨烯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合作,共建石墨烯创新中心和产业园。随着石墨烯技术工艺的突破,石墨烯企业越来越多。2020年,江苏无锡有石墨烯相关企业40多家、常州70多家,南京则拥有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等头部企业,加强长三角城市在石墨烯等战略材料领域联合攻关、联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已刻不容缓。
对策建议
第一,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攻关领导小组。
建议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现行管理体制基础上,增设多方参与的长三角科技创新攻关领导小组,由高层领导担任组长,由科技专家担任副组长,组员由有关部门的领导、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构成,并构建“三位一体”(政治—行政—技术)的管理体制机制。
第二,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攻关“国家队”。
借鉴“两弹一星”的成功管理经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长三角三省一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组建“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国家队”。重点抽调张江实验室(上海)、之江实验室(杭州)、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紫金山实验室(南京)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各省市分院、头部企业研究中心等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卡脖子”基础技术联合攻关。
第三, 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运营中心。
借鉴德国史太白基金会经验,利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设的契机,按照国有非营利机构运营模式,整合基金会、技术转移公司、技术转移中心和研发中心及上海高校等优势资源,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运营中心,负责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服务升级、创新人才流动等运营与执行。
第四,创建长三角长期基金投资公司。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顺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设立政府委托、企业化运营的长三角长期基金投资公司,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打通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和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
第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在创新政策、重大项目、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长三角地区更多、更大的支持,构建知识生产(高校、科研机构)、转移转化(中介机构)及应用(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长三角获得更多的原始创新突破。
阅读原文
作者丨曾刚 曹贤忠 滕堂伟(曾刚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曹贤忠系上海市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滕堂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
来源丨澎湃新闻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