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以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及博导黄大年(1958—2017)命名。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上海高校共有8支团队入选。他们以理工科为主,也有文科、医科等,尤其是中国特色的人文与医学团队引人关注。


“中医推拿教师团队”代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学习黄大年这一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大先生”杰出榜样,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后,于2018年公布首批教师团队。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又启动并认定第二批创建团队。

“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代表
在上海,此次名列第二批的“黄大年式团队”包括:复旦大学葛均波等的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等的“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同济大学高绍荣等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华东理工大学杜文莉等的“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东华大学孙以泽等的“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教师团队”、上海音乐学院杨茹文等的“现代器乐与打击乐学科教师团队”,而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领衔的“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上海中医药大学房敏领衔的“中医推拿教师团队”可谓最具中华传统文化特点,同时又很有“国际范”。


【为中国哲学海外传播、世界参与提供重要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教师团队继承并发扬当代哲学家冯契“智慧说”的学思传统,以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思想资源为基础,以回答时代问题的理论原创为旨归,创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智慧说”体系不断深入发展。

作为团队负责人,杨国荣教授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担任国际哲学院院士、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长等。团队中“70后”教师已成长为学术中坚,其中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80后”美籍教师德安博在学术研究、学术翻译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80后”青年教师苟东锋的“新名学”研究受到学界关注。


这支“创获智慧”团队坚守“本硕博”育人一线,各成员承担哲学专业本科课程124门次,研究生课程117门次;同时承担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4门;已培养博士生59人,硕士生89人;出版《中国哲学史》《哲学引论》等多部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注重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共培养硕博士留学生10余名,指导外籍博士后5名。自2015年起,便开设中国哲学硕博士全英文项目,培养英语世界的中国哲学教学、研究与传播人才,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国际学生主要来自美欧,受过良好的本科哲学训练,部分同学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名校,毕业后又到名校继续深造,为中国哲学的海外传播、世界参与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抗疫强身功”被WHO收入国际抗疫诊疗指南】
中医推拿,薪火传承。自马王堆导引图到《黄帝内经》,再到如今的“丁氏推拿”流派,每一次变革都源于临床实践和自我革新。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推拿教师团队”,正是当代推拿传承创新团队的典型代表。

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起,团队老前辈组建了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和上海市推拿门诊部,成为新中国中医推拿事业发展的摇篮。80年代中期,首次开设“推拿古代文献”和“推拿实验”两门课程,并建立了推拿实验室;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推拿学专业”为独立本科专业。80年代末期,团队申请到全国首项推拿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招收全国首位中医推拿硕士研究生;90年代,建立了全国首家推拿专业研究机构——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1997年,团队招收全国首位中医推拿博士研究生;进入新世纪,团队建立全国第一个中医推拿博士后流动站等。

近年来,作为师承我国第一位推拿学博导严隽陶教授的我国首位中医推拿学博士,也作为国家级非遗丁氏推拿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在房敏这位团队带头人带领下,学科呈现高质量发展:针灸推拿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推拿功法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知行合一,服务社会。房敏教授带领团队注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骨干成员全面传承“丁氏推拿”传统临床防治系列技能,创立特色推拿诊疗技术,积极建立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相关成果在全国10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进修学员6000余人次。在抗击新冠疫情初期,带领团队制定并推广“抗疫强身功”,在武汉、黄石的6家医院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经“学习强国”等20余家平台传播,逾200万人次受益,并被世卫组织(WHO)收入国际抗疫诊疗指南。
阅读原文
记者丨徐瑞哲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