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中国教育报|郅庭瑾:质量——学区发展绕不过的难题

2016年08月31日


  学区化办学在我国刚刚起步,如何寻求学区整体协调发展中学校的特色发展、采用何种学区管理模式较为有效、如何调动社会层面的参与积极性、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等问题尚处探索阶段,实施中各地也遇到诸多挑战。我们尝试以上海金山区朱泾地区小学学区为例,对学区化办学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进行评析。


视角1:学区不是学校之间的同质化


  上海金山区朱泾地区小学学区由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朱泾小学、朱泾二小、新农学校4校组成。同一区域内,在发挥品牌学校辐射效应或者引入新的优质学校资源之后,虽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再表明会切实考虑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尊重学校间的个别差异,但在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都可能步入同质化危机。朱泾地区小学学区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着重发展4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如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艺术特色、朱泾二小的家庭教育特色、朱泾小学的雷锋教育特色、新农学校的科技特色等,在学校特色发展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同质化发展”的实践困境。

  点评:学区化办学一旦陷入同质化危机,就与学区化办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聚焦学校特色、发挥各校资源优势,促进学区各校的多元化发展,不仅能有效避免学校陷入同质化危机,而且有助于彰显教育的伦理价值。

  学区内各个学校的特色化发展理应引起学区化办学利益相关方的足够重视,只有发挥各校的原有强项和资源优势,促进每所学校的特色更鲜明,个性更突出,才能凸显学区化办学的真义。学区各校在发展过程中需做好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根据各校的校情和历史传统,找准各自的定位和方向。


视角2:学区不是教育局的“二传手”


  学区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新管理层级,很有可能成为教育局行政指令的“二传手”,也可能自行发号施令。学区管理常常出现管理职能不清晰、管理效率低下等现象。为促进学区管理效能的优化,朱泾地区小学学区实施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设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3个管理团队:学区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学区德育管理工作小组、学区党工建设工作小组,学区管理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职能清晰。

  点评:建立学区管理机制、提升学区管理效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学区管理的核心环节。学区管理机制的搭建需要审慎考虑如何划分学区管理部门、如何搭建学区管理部门间的沟通机制,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沟通效率以及管理效能。

  在上海市相关文件中,将学区的性质表述为“办学联合体”,其组织管理、人事调配、支撑保障、督导考核等工作主要都是由区县教育局负责。关于学区自身职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如果仅把学区作为一种合作办学的方式,则组织较为松散,学区内各学校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但如果把学区升级为一级独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类似于美国学区的地位,介于区和学校之间,则又增加了管理层级,容易造成机构重叠。


视角3:学区不能忽视家长及社会参与


  学区化要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决策与管理的互动机制。社会参与问题属于学区化办学体制的关键一环。在推动学区化办学的社会参与方面,朱泾地区小学学区充分利用家长联盟,整体规划了朱泾地区小学家长学校选修课程,包括“家长自身素养的提高”类、“科学育子方法与技能”类、“创建学习型家庭”类、“家庭健康促进工程”类,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点评:从学区发展的角度而言,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提升社会参与积极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学区的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合理创建学区化办学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加的学区管委会或者联席会议,组织社区群众和家长支持学校发展、担任学校的辅导员和志愿者等,可以调动社区、家长参与学区化办学的积极性,成为学区化体制建设的新亮点。


视角4:学区的关键是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区化办学的重点。这主要取决于课程改革以及师资力量建设。在课程改革方面,朱泾地区小学学区实施联合攻关机制,着重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建设,逐步探索德育课程合作建设模式。

  在师资方面,为加速学校之间的互动、融合,朱泾地区小学学区通过驻入式流动,由学区内各校相互选送语数英学科的骨干教师,分别前往其他3所学校交流,并担任该学校的学科备课组长。借助于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学校之间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得以相互融合。

  点评:目前,国内有些学区热衷于学区组织架构、学区运行机制等学区化形态的构建,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此类现象极有可能导致学区化办学陷入实践困境。摆正教学质量提升在学区化办学中的位置,才能真正有利于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实现。课程与师资属于学区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区层面的管理可将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作为重要切入点。在课程改革方面,需不断提高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德育课程的综合建设能力,需逐步完善以“共建、共享、共评”为课程改革指导理念的联合攻关机制,并着手解决学区教研活动、共建学区课程、搭建学区课程公共网站等方面的课程改革现实问题。在教师发展方面,为使学校之间逐渐打破管理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学区可实行骨干教师常态流动机制,并在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自身成长方面创新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阅读原文

作者|郅庭瑾(本校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