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问题相互勾连、互为策应,损害网民合法权益,扰乱网络舆论环境,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此,中央网信办正在全国范围开展“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
流量造假何以猖獗
流量是网络时代获取注意力的数据表现形式。在合理的算法下,经得住检测和甄别的流量可以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可能性。
流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一旦被资本围猎,不仅流量容易被操纵,就连流量的使用者也难逃一劫,成为受剥削的“数据劳工”,也引发出各种“饭圈”乱象。
流量造假具有一定的需求驱动。平台企业对于电商直播中存在的流量造假问题,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平台企业难以放弃电商直播数据造假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与所谓用户活跃度。
虽然流量造假行为大多出现在平台企业上,但实施造假的主体是隐藏在背后的一些商业机构,应当加强针对性治理。
黑公关横行到几时
黑公关一般是有组织、有团队、有策划的,基本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黑公关策划团队,更是扣住爱国、仇富、焦虑、多疑等民众情绪,不断策划选题,不断带节奏。
黑公关如此横行,很大程度上基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与开放性。
一方面,“黑公关”可以凭借匿名的“假面具”,毫无顾忌地把一个小问题放大,甚至捏造、策划无中生有的事件。
另一方面,“黑公关”上下游产业链协作,小问题、小事件在很短时间内炒作成热点,煽动网民焦虑情绪,对舆论秩序带来了重大损害。
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似乎逐渐从专营走向大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一方面顺应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需要,对一些公共事务起到了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在“非组织化、非专业化、去中心化”中,给“黑公关”提供了土壤,交易隐蔽,取证难度相对较高。
网络水军“水”有多深
水军控评看似是一群人的“狂欢”,实则是流量引领下的“蒙眼狂奔”。信息失真、评价失衡、水军泛滥,归根结底在于“唯流量论”。
注册账号“傍名人”,或伪装专业人士,是网络水军的常见招数。比如,有诈骗团伙把大中专毕业生伪装成证券公司的股票分析师,并利用网络水军炒作,引诱股民到虚假的平台上进行注册交易,从而一步步非法牟利。
微信公众号也是网络水军活跃的阵地。在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注册公众人物假微信号500多个,以骗人钱财。
从趋势来看,网络水军炮制虚假信息,正从个人经营加快转向专业化、协同化、产业化,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巨,危害不可小觑。
进一步来看,网络水军往往扮演“捧人推手”和“网络打手”两个角色,将新闻热点、舆情事件和网民情绪结合起来,通过“借势”“造势”和灌水发帖、舆情炒作、删帖屏蔽等多种手段,以达到获利、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个事件、某个人、某个企业产品的目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总之,刹住网络“假黑水”歪风顺应民心。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治理能力,进一步调动方方面面力量,打造可持续的良性网络治理生态,让更多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充盈网络空间。
阅读原文
作者丨王磊(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