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让美育突破高校的围墙,茁壮成长

2021年11月21日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而人才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上海在2019年启动了由华师大美术学院主持的“艺术管理和文化创意紧缺人才培养项目”,聚焦高端人才培养,实现人才转型升级。对此,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文创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徐中锋表示,高校确实有着学科资源上的优势,但在系统地培养人才方面,更要强调美育的实践和应用,寻求并结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这是美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搭建高校生与社会交流的桥梁


  艺术管理和文化创意紧缺人才培养项目是一个让高校的教育资源走进社会的典型,依托华师大的学科群优势,由华师大美院为主体建设这样一个人才培育基地。项目启动至今已经3年,通过多方优质资源整合,高校学科与相关明星企业、行业翘楚等之间实现了较多合作,也逐渐形成了不少新的学科方向,编著了一系列教材,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

  在这一届培训班100多位学员中,既有高校生,也有许多社会人士。甚至2/3的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爱好者,他们有的是开画廊的,有的是做项目的,还有来自事业单位的,大家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

  徐中锋表示,高校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更早地进入社会,接触市场。“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跳出原有的学科模式,高校生可以更了解艺术管理模式、市场模式。而许多社会人士,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经验,主动性和拓展性都比较好,他们非常想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恰好是互补的。”

  据徐中锋介绍,通过这样的模式,许多高校生会被安排到培训班学员所在的企业、机构中进行实习实践。从2019年起至今,艺术管理和文化创意紧缺人才培养项目设置了16个类似的实习实践基地,一批业内知名专家、企业家、实干家加入,实现了多渠道、多层次联合培养。“对于这些学习艺术或者完成审美引导的艺术类高校生来说,这是一个了解社会实践专业,让创作产出跟市场相结合的机会。所以我们把社会人士请进来,把高校生送出去,构建这样一个桥梁,让彼此都能有所收获。”


美育仍需要“接地气”


  在徐中锋看来,美育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情感教育,艺术家根据自身的思想情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作品,以造型、色彩或者声音、文字、影像等感染人、启发人。这样的一个创造,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的综合体,在吸引人们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唤醒一定的是非观念、道德意识,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人身心更加和谐地发展。

  如今各级学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的美育,徐中锋认为美育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基础和潜质,拟定不同的理论或技能教育方向,因材施教。同时也需要建立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之上,寓教于乐、有始有终,不囚于局部、不流于形式,形成生活化和整体性特征。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美虽然是非功利的,但可以创造价值。美育并非高高在上,或者只留存于学堂之上,重要的在于实践和应用,需要接地气,寻求并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上海在2040年的目标是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未来二十年对于艺术环境、审美生活的诉求日益明显,”徐中锋表示,“这都需要不断整合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各方资源,持续不断地推进美育研究和美育实践,加大美育创新紧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建设不断丰富的公共美育资源库,将美术馆、博物馆等园区机构打造成为美育实践的重要基地和平台,进一步扩大文旅开发、艺术市场、公共艺术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加快文化艺术与金融、科技的创新合作,扩大文化艺术贸易流量,持续推动高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一体化发展。”


以文化创新服务艺术生活


  当今,美育之所以被各界所重视,徐中锋认为原因之一是原本我国基础教育中美育的不完善,以及商业社会所导致的传统审美价值扭曲,使得大部分人群对“美”的理解存在一定缺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比如以前我们佩戴一些饰物,人们聊起来常常会问,这个是不是真的?这个值多少钱?有些人戴着这些首饰,并不是因为觉得它‘美’,而是因为它‘贵’,因为处于高速的商业发展期,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肯定也会放弃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审美。”徐中锋表示,如今这样审美缺失的情况正在改观,因为国人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审美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

  徐中锋有一次在南京的一家画廊里看到一对母女正在赏画,十二三岁的女孩对一幅画非常感兴趣,母亲毫不犹豫地花了3000元把画买下了。“也许这在以前很难想象,但如今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正在极大地提升,甚至渐渐摆脱了价格的束缚。”徐中锋说,“一件东西,如果你觉得它是美的,那它就是无价之宝,你穿在身上或者佩戴着,就会觉得无比自信。另一件东西也许很值钱,但你觉得不美,那它就是一文不值。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这种审美态度愈发明显。”


让新时代的美育成为文化担当


  徐中锋认为,美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懂得美,了解美。例如一件中国的古董,也许它并不符合当代的审美标准,“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认为它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欣赏?因为它承载着我们中国的历史,承载着你对民族的情感。美育就是要培养一种审美能力,让人们发现事物‘美’在哪里”。徐中锋说:“美育与艺术类学科并不相同,不需要把它区分成画画、书法、篆刻、雕塑等门类,应该是打破界限,形成一种综合的审美能力。新时代美育的职责就在于此,如何形成文化担当,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和压力,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艺术应用和审美理想,高校美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徐中锋还特别提到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如今社会的科技创新、工业创新是非常强势的,而文化创新同样需要大力地推进,形成一套创造系统,并且具体到落地执行层面,比如说公共机制、模式创建等。“艺术赋能需要文化创新整体理念的科学执行,需要格局和心态,这一过程不仅包含着发现、修复、完善、重启,更有着更新观念、激发活力。”徐中锋指出,所谓“文创”,也是公共美育落地的一种形式,服务于艺术生活。先前的“文创”,虽然出现了大量的新样式、新产品、新品牌,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消费理念,但忽略了整体架构和基本概念,有些支离破碎、不够完善。

  “对于艺术生活来说,‘文创’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需求,应该是基于传统审美基因的现代创新,存在于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有更广泛的各种应用,不能只是局限于一些杯子盘子、一些奇思妙想。”徐中锋说,“也就是说,善于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陷于零星和局部,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新整体理念贯穿到各个产业中去,让艺术和审美不偏不倚,共享共在,才能把我们的生活空间变成真正有传承、有自信、有价值的社会财富。”


阅读原文

 

记者丨张逸麟

来源丨青年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 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