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生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以下将此案例缩写为“郝奖现象”),引发媒体从多种角度的热议。本文从被议论所忽略的教育角度进行分析。
一、本文认为,无论评选人是出于何种动机,“郝奖现象”无意间在客观上肯定了当代中国的教育。
一是肯定了当代中国教育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郝景芳在清华大学本科和硕士读的专业是天体物理,而博士读的是经济学,从理科跨越到社会学科。本文相信该博士点与其他博士生培养机构一样,在招生名额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众多报考者当中选择录取跨学科考生,期待借此机制培养出跨学科经济学人才。尽管短短的3-4年博士课程学习难以使非经济学基础的学生超常地成为跨学科经济学人才,但《北京折叠》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空间思维方式与以经济学方法进行的政治思考相结合,还体现了作者略显山水的文学素养。虽然另类,但也是跨学科人才成长的一种路径。
二是肯定了当代中国教育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毫无疑问,《北京折叠》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其是以科幻为名义的政治批判小说。一位耕读理科多年的清华学子,虽然在理科方面尚未显出其思维的批判性,但在转向社会学科后却很快显现出其在政治思维的批判性。这至少可以说明:当代中国教育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窄化在单一的学科知识上,也没有忽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更没有限制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即使学生尝试进行政治批判。而且,《北京折叠》这一充满政治批判的科幻小说能通过各种新媒体得以展示,这是中国政治的新常态。
三是肯定了当代中国教育为人们发展的选择提供了机制和机会。郝景芳是凭着对天体物理的兴趣和憧憬而选择了理科,也许她后来对它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或许她发现其自身的能力难以应对天体物理学习等等,在清华学习理科长达7年之后,不得不转换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领域。做出转换专业的决定,需要个人的智慧和决心;能否如愿实现转换,则不仅需要个人的智慧,而且取决于教育体制是否提供相应的机制和机会。显然,清华大学以及本人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为符合条件的学子在寻找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领域和路径时能够提供机制和机会。此机制体现出在当代中国教育中鼓励兴趣、尊重选择,为人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潜能提供机会。
二、本文还认为,无论评选人是否承认,“郝奖现象”实际上更是对当代中国教育乃至对当代中国政治的挑战。
一是,“郝奖现象”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如何认识、评价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北京折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弊端进行批判,折射出作者思维的政治批判性。这本身无可厚非,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关注问题比无视问题好,揭露弊端比否认弊端好。评选人通过投票,明确表达了他们对在中国教育中出现更多的人具有类似思维批判性的期待。然而,《北京折叠》中的思维批判性却不应当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我国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以创新为特征的思维批判性。其一,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独到见解的思维批判性。此小说所批判的社会阶层差别与壁垒、阶层流动固化、干部升迁腐败、教育资源差异严重等,是媒体不断披露、公众已经关注、学者深入研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着力解决的。作者在小说中并无创新思维批判性应有的独到眼光,仅仅是肤浅的罗列。其二,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理性的思维批判性。此小说将罗列的社会问题或弊端极端化,例如将阶层流动绝对固化,完全否定阶层升迁的成就;将个人前途世袭化、宿命论,完全无视改革为个人努力提供发展空间的事实,非常清晰地表现出作者的思维批判性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二是,“郝奖现象”对当代中国政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如何认识以及如何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当代社会制度。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郝景芳对研究社会制度的变迁感兴趣,热衷于古今制度比较、中西制度比较、理论与现实的比较。《北京折叠》篇名中有“北京”这一极具政治色彩的特殊符号,是其社会制度研究观点与倾向的表达,迎合了以欧美国家为主的评选人口味,对接了欧美一些人群对我国当代社会制度的偏见,所以该小说能在评选中独占鳌头,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此文作者关注我国社会制度,这是可以鼓励的。但我们必须警惕和防范此文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批判对青少年学生读者的误导。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建设性的态度,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理论观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阅读原文
作者|文新华(本校教育管理学系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