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联合时报丨做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访上海政协之友社社员叶建农

2021年09月11日

  在叶建农看来,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正面作用的人。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围绕一些社会问题发声,但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多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违心的话,不能成为“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

  在参政议政时,叶建农的观点总是非常客观、犀利。“我考虑的就是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改革开放的一缕春风,让叶建农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留学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母校从事化学研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为改善民生问题建言发声,展现了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风采。

叶建农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终身教授


回归祖国只为“感恩”


  叶建农是浙江建德人,自幼刻苦好学,曾是上海五十六中学的高材生。由于“文革”的爆发,他无法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他在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环卫局工读训练班就读,随后到民办船民子弟小学教书。一晃10年就过去了。

  1977年,停顿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叶建农顿时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很难体会到我们当时的心情。对他们来说,高中毕业后考大学是一件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的事情。但对我来说,这一等就是十多年啊,真可谓久旱逢甘霖。”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边工作边复习,197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叶建农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并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时,他成为化学系125名毕业生中唯一的一位华东师大一等奖获得者,并被公派到美国路易维尔大学深造。

  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叶建农决定回国发展,“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当时,叶建农的学习成绩是全A,是路易维尔大学荣获全美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称号的唯一的中国学生。他担任助教、助研时,月收入约800美元,毕业后如果参加工作,月收入可以达到3000—5000美元,在美国也属于中上收入,社会地位也是“肉眼可见的高”,可谓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对于他放弃优厚待遇回国的举动,导师、朋友替他可惜,亲朋好友调侃他“太过老实”,在他办户口时连户籍警都感到意外——毕竟那时候兴起“出国热”,像叶建农这样的“反向操作”确实不多见。在他回国临行前,路易维尔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在化学楼贴出了一幅长卷,上面写了“再见,建农,我们想念你”的字样,并签上了自己的英文或中文名字。

  “当时,有人说我是毫不犹豫地回来,其实也没这么夸张。平心而论,出于事业的考虑,当时我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叶建农说。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下定决心回到祖国怀抱呢?叶建农给出两个字的答案:感恩。

  “如果国家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我就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所以,我感恩我的祖国,感恩改革开放。如果母校没有派我出国留学,我就没有机会开眼界、长知识,所以我也感恩我的母校,我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叶建农说,他出国前,曾向母校承诺:自己是去“留学”的,而不是去“学留”的,将来学有所成后,就会回学校服务——讲好的事,自然要说到做到。

  叶建农回国,也有出于家庭的考虑。他登上飞机赴美时,儿子正在读小学五年级。他回到祖国时,儿子已经上高二了。在他看来,在国内打拼,可以多陪陪孩子,尽到父亲的责任。

  “总之,祖国需要我,母校需要我,家庭也需要我,所以我回来了。”他说。

  当时,中国驻美大使馆教育处一秘袁义谷发给华东师范大学领导一封信件,赞扬叶建农“身处异国,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毅然携妻子回国服务,堪称我留学人员的楷模”。

  回国后,叶建农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的一名讲师,月工资102元,加上奖金津贴后,月收入总共约120元,一家三口挤在11平方米的小房子中,儿子睡觉只能打地铺。叶建农每天骑一辆“老坦克”自行车上下班,路上来回要3小时。回国三年后,学校分给他一套49平方米的小居室,他们家的生活条件才算有所改善。

  虽然科研条件、生活待遇远远不如国外,但叶建农无怨无悔,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之中。经过刻苦钻研,他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创造了“极端射壁检测法”,从根本上提高了检测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使原来难以掌握和制作的电极变得简单、准确、可靠。该成果作为国际首创,被列入美国出版的《定量分析化学》和《化学分析导论》两册专著。

  1992年,叶建农再次漂洋过海,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回国后,他被学校任命为化学系主任,并于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他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同时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博导之一。


屡屡建言民生问题


  1998年至2003年,叶建农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2000年至2013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他非常关注民生问题,他的建言经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多年来,叶建农在政协舞台上参政议政,经常会结合他的专业背景和人生经历。

  作为分析化学专家,叶建农对食品安全问题很关注。2005年至2008年,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连年频发,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叶建农递交“切实关注食品安全,赋予‘民以食为天’以新的诠释”提案。在他看来,过去说“民以食为天”,是指有饭吃、饿不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赋予“民以食为天”新的含义——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要把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当作天大的事来看待。针对擅自扩大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他建议对食品添加物要采用“有毒有害推断”,凡是不在国家明文许可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的添加物,一律不得添加,以此防患于未然。

  作为教育工作者,叶建农对教育问题很关心。身为农工党党员和政协委员,他一有机会就在党派会议和政协会议上呼吁振兴教育、改革教育。在2000年的全国两会上,对于高校扩招,他提出高校要转变观念,提高办学效率,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减少非教学科研第一线人员,同时充实教学科研力量。他还建议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满足百姓多层次需要;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就学机会,接纳这些孩子在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就学,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除了说好“行话”之外,叶建农还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的热点问题。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金融秩序的安全与稳定、如何进一步保护存款人利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叶建农提出,我国应及早制定存款保险法,从法律上保护储户的本金和利息。那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工作安排中,也提出了“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针对理财基金遍地开花的现象,他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遏制基金市场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避免理财基金成为吞财“老虎机”。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对保障性住房这一热点话题,他建议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一来便于准入条件的认定,二来便于成效管理,三来可以让真正困难的人得到扶助。

  在紧跟社会热点问题之余,叶建农的建言献策,很多都来自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他递交提案,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命名高速公路,避免一路多名、一条公路各段之间命名不统一的混乱状况,最好参照国际惯例,用“字母+数字编号”命名。他的这一提议,来源于他在一些省市公路口的见闻,“一些地方喜欢用地名来命名高速公路,搞得外地人一头雾水,这样的遭遇我碰到好几次,所以就想好好写个提案,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令人欣喜的是,这个问题后来逐步得到了落实。”他说。

  在担任政协委员期间,叶建农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是:每年提交一两篇有质量的建言。“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要用心、用情、用力,不能‘为了说而说,为了写而写’,不能敷衍了事、应付交差,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在叶建农看来,当好一名政协委员,关键要靠自觉,要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方能有所作为。


知识分子要有良知


  40多年前,叶建农踏入大学校门时,他的理想是做好科研工作,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头衔越来越多,除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原副校长之外,他还多年担任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和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2013年到2018年,他还受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为了不辜负这些荣誉和头衔,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做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一些力量。”

  在叶建农看来,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正面作用的人。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围绕一些社会问题发声,但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多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违心的话,不能成为“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

  “有些事情,你可以少说、不说,但不能乱说、瞎说,否则可能会误导公众。”叶建农表示,对于那些为了“赚取流量”等目的、不负责任发声的网红人物,他向来是鄙视其人格的。

  在参政议政时,叶建农的观点总是非常客观、犀利。“我考虑的就是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阅读原文


作者丨刘子烨

来源丨联合时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