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实证研究 促进研究范式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正在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迫切需要更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教育改革,提高中国教育研究水平,1月14日,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14所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部)院长、35家CSSCI教育研究杂志主编联合发起的“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教育研究质量和影响力要大幅提升,必须加强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中国教育学刊社长马宪平、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刘贵华、光明日报社教育研究副主任朱振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朱旭东等分别致开幕辞,来自全国有关高校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类CSSCI期刊杂志社等80余人参会。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主持。

实证研究是提高教育水平的迫切要求
陈群在致辞中表示,实证研究原本是一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式,早在十八世纪实证运动的推进下,实证研究的范式被各种社会现象研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欧美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科研的主流范式。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学界的共同支持之下,中国的教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是在实证研究的应用上仍然存在不足,在中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征途中,如何利用好实证研究的工具,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产生更多符合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国家的教育决策和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成为了我们教育研究者急需面对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马宪平表示,教育实证研究确实是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更好地发挥教育研究探索真理的迫切的需求。当今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是实证研究,加强教育实证研究对提高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是十分重要。尽管对教育实证研究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特别是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问题的现实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人从思维的活跃性和复杂性上看,给实证研究也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这不影响实证研究的巨大作用,实证研究是思想与方法的统一,也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更是对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观点、教育政策制定的证据阐述与提升。
刘贵华对联席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认为当前教育学领域保持了知识生产与研究成果转化的良好态势,研究方法的探讨是从事教育科研的基础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评选的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奖当中,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不到10%,教育实证研究应当在今后的课题申请和学术著述中更多的有所体现,让这种实证研究的风气在教育学科当中成为一种时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世界影响,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
实证研究有助推动教育实质化发展
教育实证研究从教育经验材料出发形成研究问题,通过构建理论假设并进行经验或事实论证的过程,强调研究过程需要有充分的理论证据、客观的量化数据及可重复的研究结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教育的科学决策有赖于教育实证的研究,教育实证的研究有助于发挥教育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有助于推动教育的实质化发展,因此开展此次联席会议具有重大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表示,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强调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接受科学的检验。实证研究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想。思想引领方向,实证把握尺度。实证研究与思想研究、理论研究不但不矛盾,而且是包容、共生、相辅相成的关系。纵观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实证研究是教育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的转折点,其重要成果是教育研究学术深化的里程碑,为国家重大教育决策和国际教育理念更新提供了可靠支撑,也为鉴别学术观点和教育理论的正误提供了根本保证。实证研究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学风,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思考、强调第一手资料、强调学术规范的学风要求。
但是教育实证研究发展到了瓶颈期,有学者指出,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表现在与国际教育研究相比,我国实证研究数量较少,质量较低,阻碍着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其次,目前我国教育实证研究成果停留在对数据搜集的表层研究,高水平的模型构建和深入的理论构建较为缺乏,学理性仍然较弱,比如相关研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很多研究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不明确,说服力较低。第三,语言是思维的具体表征,而现在实证研究存在大量学术用语不规范问题,一味追求语言的抽象化甚至导致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不畅,也存在一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质量较低的研究成果挤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第四,缺乏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实证研究成果,某些实证研究在研究之前已经预测到了被大众所接受的研究结果,研究价值较低。此外,在实证研究队伍中,研究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强实证研究理论构建和人才培养
针对教育实证研究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与会学者对如何促进教育实证研究发展措施提出建言。
首先,需要加强实证研究的理论构建,实证研究不是数据材料的堆砌,而是服务于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研究问题的解决在理论高度上进行过程论证并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只有扎实的理论学理性基础才能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其次,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实证研究的学术用语,形成在学术共同体中的沟通桥梁,在文本结构上达成一定的共识。
再次,建立实证研究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将研究结构的数据、问卷等信息公布到信息平台,以便其他研究者的借鉴使用,也有助于围绕主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同时,需要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教育实证研究的发展要积极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教育学科实证研究理论的创新。
最后,要大力培养实证研究的后备人才,一方面要培训高校的教师,帮助他们掌握前沿性的教育实证研究的动态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增加本科或研究生的教育实证研究方法论的学分,重视教育实证研究的教学。研究生作为研究人才的后备军,需要具有教育实证研究的学术前瞻性,要注重经典文献的阅读,提高学理性思考悟性,才能站在理论高度视角看待问题,并综合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积极推动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特别是,需要积极营造教育实证研究的学术文化,端正实证研究态度,把握实证研究的精神,注重证据、量化和可重复的研究,促进教育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型,也要注重实证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关注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推动中国教育研究范式转型
当天联席会议还发布了《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关于加强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的华东师大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实证研究是当今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不足论文总数的十分之一。《宣言》认为,实证研究具有多种类型和不同层次,考古研究、文本分析、访谈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观察记录、经验筛选、计算机模拟等各种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都可能是实证研究;与所有研究范式一样,实证研究也具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
《宣言》表示,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教育实证研究,需要加强教育实证研究课程和教学能力建设,开辟教育实证研究专栏,办好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编译出版国际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集辑出版我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改进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标准,设立教育实证研究专项课题,设立“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加大教育数据公布力度,发布“中国教育实证研究年度报告”等十大举措。
袁振国强调,在中国教育研究中逐渐推进和深化实证研究范式,这是我们为中国教育和教育研究的繁荣、发展,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他衷心希望全国教育研究界和学术媒体一道,积极顺应全球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推进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共同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责任和义务,培育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文化,努力实现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阅读原文
记者|李玉 袁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