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中华创世神话:理想道德与创新文化之源

2017年04月05日


  4月1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推进会在上海举行。中华创世神话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再次成为学术界、艺术界和大众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报记者专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神话研究学者田兆元。

中华神话创新发展

  记者:中华创世神话博大精深,作为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与我们社会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田兆元:神话是一种神圣的叙事,是为了文化认同的一种叙事行为。神话通过语言传播、信仰行为与神圣景观和符号的构建,形成一种社会的价值认同系统。神话有时是单独的故事呈现,但更多的是以信仰的形式,或者建构成历史的谱系与圣人的谱系,成为社会的膜拜对象,成为大家效法的楷模。
  中华创世神话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大的传承性与创新性,不像希腊神话,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它就不再发展而成为历史。在中国,无论是天地日月的自然神话,还是盘古大禹、伏羲女娲这样的祖先神话,发生于上古的神话至今还是生机勃勃地传承传播,活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而新神话也在不断地创造出来,中华神话在不断创新发展。
  中华神话叙事,除了语言形式的叙事,还包括信仰行为的叙事与景观的叙事。比如就在这个清明节,大家会看到,伏羲庙、女娲庙里,还是人头攒动、香火鼎盛。这说明,古老的神话在今天依然活力无限。中国神话的传扬,包括景观的传承与叙事。比如,汉代的砖画,讲述了丰富的神话故事,最为直观地记录了古代神话。

创世神话是中国文化之源

  记者:中华创世神话在中国传统文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大致是个什么地位?
  田兆元:中华创世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华创世神话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鲁迅当年讲中国小说史,一开头就讲神话与传说,奠定了中国文学史的基本格局。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学史,几乎开篇都是中国神话与传说,很少有例外。这是对中华创世神话地位的一种肯定。在中国文化中,神话成为中国人的文化标记。如我们常说的“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话题,是历史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是以神话的方式传述下来的。我们不能离开神话来讲述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是从神话中发展开去的。比如我们的哲学,讲天人合一,讲阴阳五行,都是与神话融为一体的。中国的历史也是一样的,古代的王朝更替,也是神话的变迁时刻。可以说,神话是中国文化之本。
  记者:中华神话中传递的哪些价值观和现代社会有息息相通之处?
  田兆元:我想从道德与创造两个方面看,第一,中华神话是社会建构的资源。中国的神大多是道德楷模。中国列入神圣的祀典的都是对于社会对于民众有贡献的人,如大禹治水,如神农尝百草为民奉献。“德”是中华神话的基本格调。中国神话充满了正义感,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社会道德建构的资源。
  第二,中华神话充满了对于创造者的敬仰,尤其是创世神话,特别关注文明创始的业绩。如,我们会崇拜发明渔网的伏羲,崇拜发明车辆、服饰的黄帝,崇拜发明农耕、医药的炎帝。《考工记》 把创造发明说成是圣贤的行为,而这些发明家后来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科技文明在历史上长期领先,是与中华神话对于创造发明,对于工匠精神的弘扬有关的。

拓展神话研究上海大有可为

  记者:上海在神话研究与创作中有哪些亮点,未来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
  田兆元:上海是现代中华神话研究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谢六逸还是茅盾的研究,作为最为系统的神话学理论,都是在上海开始建构的。有这样一种传统,也是上海的底气。在当下,上海的高校也是中国神话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上海交大、华东师大,都是重要的神话学理论与人才聚集的重要学府。目前,上海在神话与文明发生、神话与地域建构、神话与经济发展等领域有很多的讨论,而聚焦于文学人类学探索,聚焦于神话的民俗学路径,都是上海神话学的理论创新之处。上海的神话学家致力于神话的大众传播,通过各类讲堂、各种读物向社会讲述,都是十分勤勉的。
  上海文化界基于创世神话的创作,已开始了很多大动作,出版连环画,创作主题画,撰写影视剧本,进一步向舞台剧、文学史诗、动漫游戏等方面发展,具有诱人的前景。
  上海要利用神话研究与神话传播的综合优势与人才优势、国际视野与地域深度,在神话的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产业开拓方面作出自己符合国家战略的贡献。


阅读原文


记者|王多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