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华东师大“环境问题观察”课程上线

2017年06月06日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没有雾霾的城市:清晨起床,天空是迷人的湛蓝,朵朵白云点缀其间;夜幕降临,苍穹流淌着洁白的银河,点点繁星伴着每个人进入香甜的梦乡。

  那么,你是否知道,如何才能减少雾霾天,在城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什么要用集装箱运输垃圾?发电厂的大烟囱冒的是什么烟?理工科博士为何着迷种植大马士革玫瑰?误把戒指、项链当垃圾丢弃怎么才能找回来?



  这些闪烁着绿色光芒、让人充满好奇的环保小问题,在华东师大线上课程“环境问题观察”上,都能找到解答的秘密钥匙。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中国大学MOOC(慕课)“环境问题观察”正式上线,这是该校首门公益环保科普类在线网络课程。课程深入环境问题发生现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公众﹑尤其是大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并能科学、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



实体课程变成在线课程有多难


  近年来,“APEC蓝”、“春节霾”、“绿水青山”一次次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大众话题,环境问题广为聚焦。但各色的环保谣言,如手机辐射致脑瘤、自来水中含有巨量激素、雾霾比吸烟更致癌等,让很多有着环保热情的民众被误导。因此,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而言,环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学MOOC(慕课)“环境问题观察”应运而生。该课程不受专业限制,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常见环境问题,并普及相关环境健康常识。而环境问题往往具有现实性和复杂性,为了带给参与者更直接生动的体验,该课程深入环境问题发生现场,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触发感官认识和思维碰撞,为大学生和公众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打开中国大学MOOC官网,在搜索栏输入“环境问题观察”,授课大纲立马显现,单看标题,就让人忍不住想去追寻答案。如:上海有垃圾围城么?胖烟囱排出的是污染物吗?苏州河的今世——如何被治理?放生真的有利于环境保护么?

  “环境问题观察”是一门面向环境类专业学生,或者对环境保护有兴趣的公众开设的环保入门课程。课程主张走出教室,让学生用双眼观察,用大脑思考。



崇明西沙湿地学习

参观市环科院城市噪声地图管理系统

苏州河梦清园博物馆参观学习


  目前课程主要教学地点,涉及上海市城市规划馆、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崇明西沙湿地、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理处置基地、朱家角古镇等上海或国际优秀的环境保护单位。此外,视频素材的收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解构再重塑过程,仅“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的线下收集、整理材料就历时两年之久。

  在制作MOOC之前,“环境问题观察”实体课程已经成功开设3年。素材堆积如山,筛选剪辑工作量巨大。

  “为了制作这门课程,大家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勇感慨地告诉笔者,由于缺乏视频剪辑的相关知识,参与MOOC制作的师生都是从零开始,买书自学,剪辑视频十分缓慢,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

  提起剪辑视频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邹吉告诉笔者,“处理老师们说话时的不连贯和口误问题,仅一个几分钟的小片段,剪切、合并就要花上数倍时间。另外就是添加字幕,虽然没有太大技术含量,但却很费神。”

  为了达到顺畅的观看效果,课程的拍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从一开始的录像机简单拍摄,到用单反相机实现更好的景深和画质,配以专业录音器材消除噪音,再到多机位拍摄,体现出整个团队制作的良苦用心。


在线环保课程如何适应受众


  不同于其他课程对于受众的专业限制,“环境问题观察”是一门面向大众、老少皆宜的环保科普型课程。课程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受众人群的不同需求,针对环境问题进行多角度讲解。

  同时,为了力求过滤危言耸听的传闻与毫无依据的谣言,课程向市民讲述了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包括应对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环境与女性健康等话题。

  目前,“环境问题观察”课程共计100则视频,每则视频约8分钟至25分钟,共计1500分钟。视频没有完全依赖于已有的实体课程,而是征集了各年级代表的意见,围绕课程中心内容开展多次讨论,最终精选出涵盖土、气、声、渣、水等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的内容。


参观吴泾第二发电厂

讲解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环境问题观察”采用了老师授课、面对面访谈、空镜、故事讲解等多种拍摄方式,除了聘请大二、大三学生作为助教全程参与视频制作外,还邀请了多家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及政府人员参与录制。

  张勇进一步解释,这种专业教师与业内人士联合讲解的方式,使得课程不仅具备专业理论基础,还兼备直观形象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曾担任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张效国也受邀请参与了课程录制,他在课程上向大家详细而生动地讲述自己全程参与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体验,让更多人跟随他的讲解,一起走过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在《亲手放流一条中华鲟是什么体验?》课程中,张勇副教授向大家讲述了放流中华鲟的现场以及放流的意义,配合现场的一些图片和视频播放,让大家如同身临其境般了解放流中华鲟的体验。


线上课程和线下实践怎么融合


  在今年6月5日环境日,我们看到30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环境问题观察”选课同学,来到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现场参观和环境科学探究。同学们在大气重点实验室参观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气溶胶等实验室;在水污染模拟工程技术中心听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示;在噪声控制工程中心听取了技术人员对于城市噪声地图管理系统的详细介绍,同学们还饶有兴趣的在该系统中找到学校所在地附近的噪声地图。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的热情讲解和详细介绍中,现场同学对环保专业领域的实验室设备以及研究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提出各种环保问题。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参加选课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热情。


水样采集

水质检测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陆文洋强调,“环境问题观察”特别注重线上课程与线下实践的有机融合,“环境问题观察”课程不仅仅是授人以鱼,告诉大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而是更多地授人以渔,让更多的人和团体能自发地投身其中。

  据了解,“环境问题观察”在线开课不到一周时间,已经有近1600人选课,有100多名学生参与了评论和测验。参与选课的网友“猫猫w”在该课程下留言说道:“我觉得课程设计的挺好,作为一个面向公共大众的环境问题观察课程,科普性做到了,视频做的挺好的,特别是邀请到了很多环境行业的专家与企业项目负责人,他们的讲解更具体切合行业需求,极大的满足了大家对于环境问题关注心。当下环境确实太热,纯理论的讲解比较枯燥,环境问题观察在这方面做得挺好,让知识更贴近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

  笔者还随机访问了选修这门课程的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梁承宇,他告诉笔者,这门课程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深受学生欢迎,跟随课程的脚步探访一个个神秘的环保基地后,不仅增长了相关知识,更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起浓厚兴趣。“比如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和同学们可以在现场进行鸟类观察和科普知识的学习,比单纯的在课堂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效果好了很多。”

  陆文洋告诉笔者,配合线上课程、线下实践,未来还会搭建专供大家讨论的公众号平台,让大家由听众变为演讲者、从已有的知识点扩展到“分享我身边的环境问题”、“我的环保小方法”、“我的相关科研”等。

  她表示,在今后的课程中,会有固定公众号定时推出知识点的相应线下课程,欢迎选课的同学、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等参与到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发生现场,在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实践中,领略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让环境保护真正融入社会生活。

  最后,陆文洋向大家发出倡议:不管你是一位环境专业的新生,想对本专业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还是一位对环境保护有浓厚兴趣的朋友,想通过一门轻松愉快的课程对身边的环境问题、环境健康有一个相对专业的了解;或者你只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想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探访一个又一个神秘精彩的环保基地,都请你关注我们的课程,一起参与“环境问题观察”MOOC的学习中吧!


阅读原文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上海观察|华东师大“环境问题观察”课程上线

中国环境报|华东师大“环境问题观察”课程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