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逆全球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2017年06月29日


如何看待“逆全球化”


  上海交通大学黄伟力教授指出,对于全球化的质疑和叛逆,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可以这么说,全球化与各种反对声、质疑声是相伴相生的。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所出现的“逆全球化”声音和现象,其原因并不都和全球化有关,有一些是由于西方传统的政治精英多年来的傲慢和错误决策所引发的结果。但不可否认,“逆全球化”仍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全球化过程主要是起源于经济,但是一个社会的经济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任何商品、技术、管理背后一定是渗透着某种价值观或者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如何把握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内外关系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周书俊教授认为,“逆全球化”表明了后西方时代的到来,其深层次问题就是西方价值观受到质疑,西方特别是欧盟的脆弱以及美国对策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也表明西方制度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因此,“逆全球化”思潮所表明的只不过是西方制度自身转向或者是自身衰落,而这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济大学王平教授对“逆全球化”浪潮下的西方民粹主义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西方民粹主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民粹主义在政治理论上呈空心化,要依附于不同的理论体系;第二,出于不同语境的需要,会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三,在某种程度上更显包容性;第四,更具世俗性;第五,没有提出一套替代自由主义的方案,也没有取缔现行体制诉求。

  上海财经大学范宝舟教授论述了“逆全球化”的新变化及其本质,这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密切关注一系列“黑天鹅”现象,对于其内在联系要加强研究。第二,“逆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在于全球利益的分割出现了不平衡。“逆全球化”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资本在全球扩张过程中,发达国家内部矛盾紧张以及现有国际关系冲突紧张的结果,也是全球相关各方利益驱动的产物,更是对全球化利益不平衡结构进行再平衡的策略。第三,对于美国的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需要辩证看待,既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陷阱。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复旦大学徐蓉教授围绕“逆全球化”与中国的应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看法:第一,“逆全球化”意味着一段时间以来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出现逆转,这种逆转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相关,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二,对于中国来说,面临着一个新的局面,当今世界是开放与封闭趋势并存的世界,是贸易保护与有针对性的竞争加剧的世界,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推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这提出了一个时代命题。第三,如何去应对这种逆转。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全球化的态度是融入,但是当全球化出现逆转的时候,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能否为世界前行提供新的指向与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教授围绕“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出了四点看法: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建设。切实提高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含量,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影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综合创新。第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政课教学、学科服务思政课建设的意识与能力。第三,进一步提升以需求以及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性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学科发展创新平台建设。

  上海大学陶倩教授主要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思维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分享、合作、共赢、包容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核。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互性思维特点,包括在空间设定上的同一个世界,在联结方式上的共在关系,在影响结果上的连带效应。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辩证法思想。比如,承认对立面的肯定因素,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促进对立面的结合;实现对立面的双赢,等等。

  华东理工大学杜仕菊教授认为,需要对“逆全球化”有更明确的认知,并对全球化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判断。与之前几轮全球化相比,新一轮全球化将不只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这一趋势是基于导致“逆全球化”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收入和财富差距日益扩大、既得利益国家狭隘的国家利益观扭曲全球化应有的价值以及全球治理赤字。就此而言,应对“逆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应该涵盖三个层面:一是为提振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二是为发展中国家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三是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自信。

  此外,与会专家还探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具体领域。比如,上海理工大学陈大文教授主要探讨了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改革和依法反腐;上海大学欧阳光明教授阐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建设;上海政法学院张远新教授主要探讨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侧重社会建设中的民生问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张朋光分析了“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王志明教授提出了“世界的中国”以应对“逆全球化”;上海财经大学丁晓钦副教授阐释了“逆全球化”背景下相对于资本修复的劳动修复及其可能性;上海财经大学刘光峰教授主要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问题。


阅读原文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