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问题。
一是传播起点。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起点并不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传播是有自觉意识的。比如抗战时期,周恩来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就明确在有关的内部文件中提出,要争取外国记者过来并通过外国记者进行宣传。邓小平也曾说过,要把我们真实的战争生活反映到国际上去,不打哑巴仗。从世界上来看,斯诺、斯特朗等人的著作,特别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将中国带入了西方传播视野。
二是传播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最重要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他成果包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以及中国实践等。此外,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性成果也要走向世界等。
三是传播对象。从受众来看,包括外国领导人、外交官、记者、学者、大众。为了提高传播效果,应该分众传播,精准传播,对不同的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传播内容和途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传播中还有一个分层的视角,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该有一个从初级难度到中级难度到高级难度的递进问题。
四是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可以通过媒体、国际会晤等方式实现。现在习近平主席进行重要国事访问,往往在出访国媒体上撰写署名文章或者接受采访,这也是高层领导人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五是传播意图。比如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国而言,国际传播意图之一就是希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六是传播主体与效果。关于谁来传播的问题,要形成传播的共同体,同时要重视传播环境与传播能力。现在中国国际传播的能力在增加,但仍然要提升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中的传播能力。要注意方式,比如用对方听得懂能接受的话语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等。要注重传播效果,关注我们的传播对象在接受传播内容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反应。同时,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尤其是运用好互联网传播,加大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此外,还要研究传播延展的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阅读原文
作者|宋进(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