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让音乐从内心流淌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特邀世界体态律动教师联盟主席保罗.希勒教授举办了系列体态律动教学工作坊,他指导数十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跟随不同的音乐节奏型进行训练,观摩了上海闵行区申莘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动下自由舞动的现场课,学生们从刚开始略带羞涩到自由奔放、跟着音乐的节奏快乐地起舞。

《音乐周报》刊发专版报道
学音乐变被动为主动

“以前上课时,我总试图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示范演唱去吸引孩子,而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似乎没有特别的感受,直到我接触、学习、运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它将听觉与动觉完美的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音乐,从被动学习体验转变成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空间不再是割裂的,而是共同在一个空间中感受彼此的能量的传递。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命,促进孩子们人格的健全发展。”闵行区申莘小学教师葛文君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已10年,在体态律动的实践过程中她看到了学生明显的变化——上课的投入度和积极性更高了,孩子们不再紧张地绕着圈或跟着别人走,而是自信地走自己的路线,勇敢的用肢体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


上海闵行区申莘小学的学生在体态律动课上
“体态律动教学法更能让小孩们体验音乐的快乐,引导他们慢慢学会思考音乐。它唤醒了人体最深处的对于节奏、乐感的感知,让大家找到内心对于各个节奏型的感觉。通过肢体动作的带动,使音乐真正的流动在心里,唱出来的乐曲会流动性更强,我自己的演奏有时就缺乏歌唱性,体态律动能带动我们对音乐进行更多思考。”小提琴专业大三学生林辛夷表示,通过观摩大师课体会到,作为音乐教师在运用体态律动法过程中要具备即兴的能力——弹奏的音乐都是根据孩子们的现场反应做出随机应变的判断;要有很好的控场能力;密切观察每一个参与者的表现,针对不同的表现提出不同的下一步教学的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世界体态律动教师联盟主席保罗.希勒教授在体态律动工作坊现场(左)翻译:朱亮(右)
让两千名音乐教师舞动起来
保罗.希勒教授任教于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他介绍,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欧洲的许多高校中都有专门的课程,广泛地运用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音乐教育中,它还原了音乐学习“由体验到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原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聆听习惯,丰富情感世界、开拓想象力与创造性空间;通过身体的律动,让学生自由、主动、个性化地感受和表现音乐,学生的反应力、专注力、敏感度、灵活度、合作意识、即兴能力、音乐素养均有明显提升。

活动组织者、华东师大音乐学系青年教师李茉在美国纽约系统学习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后,强烈地感受到,它可以为中国音乐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改善我国音乐教学死板僵化、低效无趣的问题。在留学归国的两年里,她以多种方式积极推广、创新、探索如何将其恰当地进行本土化。 她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职业音乐家、大学音乐教授、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师以及大、中小学在校生,逐渐成为体态律动的热爱者、实践者。

李茉在上海静安区实验中学的体态律动课上指导学生
李茉在华东师大建设了面向音乐专业本科、硕士学生的“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课程,面向非音乐专业研究生开设了“律动音乐课”,邀请国际知名体态律动专家举行公开面向全国音乐教育同行的体态律动系列工作坊,受邀参加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培训,培训音乐教师2000余人。


李茉在上海闵行区申莘小学为老师讲解体态律动教学法
2017年开始,李茉建立了研究团队,在上海市静安区实验中学、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闵行区申莘小学、四川省达州通川区实验小学开展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当年8月成功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研究项目”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体系研究”获得资助,她的相关论文《一场动起来的音乐教学革命——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动”》在2017年第五届全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阅读原文
记者|徐丽梅
来源|音乐周报、高教音乐直通车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