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称要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一时间,中美“贸易战”要打响的声音“席卷而来”。
“贸易战”探由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认为,美国对中国开打“贸易战”,一方面因为今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特朗普此举出于对其参与中期大选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想通过“贸易战”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首先,关注特朗普发动对中国‘贸易战’的时间,这极可能是他的一个竞选策略。其次,美国希望中国加快开放,因此想通过发动‘贸易战’使中国让步,由此打开中国市场。”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首席专家余南平分析,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有两个目的,从短期目的看,目前特朗普面临中期大选,包括今年10月的国会改选,他要对选民的承诺负责。“特朗普需要一些实际的政绩,贸易赤字减少就是一种政绩。但是按美方计算,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继续增加,因此特朗普需要采取行动。”
余南平指出,从更深层目的看,美国发动“贸易战”有其战略上的考量,从人事变动上可看出,现在掌握局面的都是较强硬的保守派,甚至是极端保守派。之前比较支持全球自由贸易的总统经济顾问科恩、前国务卿蒂勒森都出局了。目前占据主要岗位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部长詹姆斯·马蒂斯、政策顾问彼得·纳瓦罗等人都非常保守。“他们对中国的快速发展采取遏制战略,或者叫做博弈战略。这个博弈是全方位的,除了经济和贸易领域外,在外交、军事领域,都有一些行动。比如特朗普3月16日签署所谓的‘台湾旅行法’。包括去年美国‘杜威’号驱逐舰进入中国南沙群岛美济礁12海里范围内,进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以及去年美国提出‘印太战略’等一系列行动,可看作是对中国采取的立体式、全方位战略遏制。”
余南平表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的迅速崛起挑战了美国的全球领导权。他指出,目前中国的GDP总量接近美国的70%,历史上曾有两个国家达到过该水准。“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这个水准,美国采用‘广场协议’,用强压方式使日本失去20年的发展;前苏联也曾在80年代达到这个水准,美国通过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前苏联。由此可以发现,当一个国家的GDP达到美国的70%左右时,美国就会采取行动,这可能是美国战略上的总体判断。因此,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可以通过磋商来解决。目前双方也确实在沟通过程中。但从长期看,中美博弈并没结束,也不会终止。因为这是全球国际力量变化所导致的结构性博弈,且将长期存在。”
中国的反击
特朗普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后,中国商务部发布“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约30亿美元自美进口产品加征关税。有舆论认为,相较美方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国的反击显得“微弱”。
对此,余南平指出,从数字角度来说,中方拟对约30亿美元自美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并非针对美方对中方征收600亿美元关税的回应,而是就前期美国对钢和铝的232调查所作回应。“就美方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方正与美方谈判。由于备忘录签署完要15天以后才执行,到时中国可能会进一步行动。”
那么,中美“贸易战”会在哪个平衡点上终结?余南平表示,据有关报道,美国提出的条件是中美贸易逆差减少1000亿美元。对于这个要求,两国需要进一步谈判,谈判内容可能包括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履行入世承诺等。但余南平认为,要达到长期平衡,还是有相当难度。“从美国对中国301调查所披露的一些名单细节可以看到,美国要对‘中国制造2025’的新兴产业进行强有力的控制。美国深知真正的竞争是围绕知识产权展开的,所以301调查很大程度是控制中国在新兴战略产业方面进一步在美国市场包括全球市场的发展机会,防止中国这些刚起步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而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立场。因此工信部表态,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为外商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全球制造业的对接、合作,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也是对我们既定战略的一种重申。”
阅读原文
记者|戚奇明
来源|上海金融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