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在“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我们应该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共享”?
“过去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很高,以OEM的方式为国外品牌贴牌代工,为了提高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里的地位,我们必须发展中国品牌。”华东师范大学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何佳讯认为,近年来,中国一方面在传统行业培育出了一批实力强劲的领军企业,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跨越国界的发展不再受到地域限制,一批中国互联网企业已拥有海外市场的发展新机遇。“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已有160多家中国公司上市,受到海外投资者的关注。”
不过,中国传媒大学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树庭表示,中国品牌还没有和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并被普遍认可,当然也无法通过品牌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中国品牌仍旧缺乏自信和诚信。”张树庭指出,要让世界共享中国品牌,拉动中国消费者消费中国品牌,关键是要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实现品牌升级。在企业层面,要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要坚守诚信增强消费者信赖、丰富品牌文化提高情感影响力。在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品牌法律法规体系、品牌标准体系、品牌服务体系、品牌保护与监管体系,推进有利于品牌发展的政策落地,加强消费引导和宣传。
值得欣喜的是,当下新零售、互联网的发展与兴起,是中国品牌弯道超车的好机会。从前段时间科技部认定的本土164家独角兽公司名单来看,多集中于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反映出新技术、新渠道、新平台对我国企业对接消费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创造新消费形态的强大推动力,相信在这些独角兽公司里,有不少将成长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品牌。
何佳讯认为,借助“中国品牌日”形成的社会氛围,上海要抓住机遇,打造“四个品牌”,不断提升城市经济附加值。“品牌不局限于产品和企业,品牌管理也适用于城市和国家,落实和推进提升上海品牌的各项工作,就是城市软实力的打造。”
阅读原文
记者|张钰芸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