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顾海良认为,真理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能够在世界上传播的基础。术语和范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主要构件,也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重要前提。“术语的革命”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意义和革命意义的评价。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借鉴,都包含这门科学术语的革命。我们今天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会,就要抓住其“术语的革命”的关键。比如,新发展理念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最基本、最核心的“术语的革命”。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确立三个基本态度。一是人民的立场。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是什么,核心的问题就是立场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人民大众的立场来谈马克思主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马克思主义本身。二是发展的视角。不能僵化教条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一个发展的视角。三是全面的观点。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主张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研究,这个整体观研究,不仅是指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任意分割为不同的学科,还要求用整体观的逻辑和思维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思想。
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经济系主任马艳注意到,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到现在的150多年时间里,马克思的一些理论仍然处于争议中,如被称为“世纪之谜”的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问题,被称为“百年之争”的价值转型问题,以及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率变动规律等。因此,必须梳理出现代政治经济学最前沿、最重大的争议问题,然后对它们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理论探索。
深刻认识新思想的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齐卫平指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它置于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样的框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适应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需要,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力之认为,应以“知行合一”的视角来纪念马克思。中国今天的一切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引之下的中国共产党做成的事情。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读马克思的书开始,读马克思的书不是仅仅用来提高修养,而是用来指导改造世界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对马克思的纪念也应该符合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反向而行是没有出路的。
上海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轩传树指出,当下我们在纪念马克思的时候,在强调其思想科学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甚至否认其价值性。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建设,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特殊性问题,既要超越西方的现代化,还要超越自身既有的经验。衡量世界社会主义高潮是否到来,不仅仅要看有多少工人阶级政党执政,还应该看社会主义价值在世界范围能被多少群体、多大范围接受并践行。
如何正确学习《共产党宣言》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陈锡喜谈到,在今天彰显《共产党宣言》的价值,不仅对理论,而且对我们怎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都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来讲,要做到瞻前顾后。“瞻前”就是追溯马克思怎么走上这条路的,而不是具体考证他怎么写《宣言》的、怎么产生《宣言》的。“顾后”就是要跟踪马克思晚年对《宣言》某些重大判断的发展和适时修正,不能只停留在1848年的文本中;要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对《宣言》精神的看法,而不是孤立看《宣言》文本中的论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郝宇青重点分析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五大转型思想。第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它本身是社会转型根本的原因。第二,社会阶级结构及其变动,比如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渡,资产阶级作为新社会的主体,逐渐取代旧社会地主阶级。第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包含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运动,在社会转型中必然充满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资产阶级以非常革命的面目出现,曾经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与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然而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却又成为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第四,社会伦理规范的转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特别强调社会伦理规范的转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变成一种利害关系。第五,国际社会的转型,最突出的就是全球化理论。资产阶级为了推销它的商品,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这三个“到处”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转型也是非常形象的描述。
阅读原文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