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规划书”之际,5月29日下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举行基层党建工作特色项目(案例)交流展示会,通过视频短片、节目展演等多种形式,对系统基层党组织“十佳”组织生活案例、主题党日案例和基层党建特色项目进行精彩展示,充分展现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树起标杆、亮出典型,正式吹响上海高校和医院党组织实施“对标争先”计划、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号角。
近年来,市教卫工作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上海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组部、教育部党组以及市委组织部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部署要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实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坚持项目牵引,积极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努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与成效。2017年,市教卫工作党委组织开展了优秀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案例、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征集评选活动。相关典型案例和特色项目,对于引领基层党建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对标争先、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
优秀组织生活案例启示录
学习黄大年精神 做教育教学先锋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教工党支部着眼发挥支部在教育教学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学习黄大年同志系列之教育教学:生物学系精品课程的创建与提升”主题组织生活。

一、建立“线下线上”与“集中分散”相统一的学习模式。会前,党支部整理并下发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以及精品课程相关资料,引导党员线上自主学习。集中研讨时,杜震宇、许玲两位精品课程负责人作主旨发言,引导党员们自由讨论,集思广益研讨优化教学方法。会后,网上发布新闻稿等学习资料,让请假党员及时“补课”。
二、注重做好“规定动作”与创新“自选动作”相融合。支部坚持“三会一课”既要完成上级布置任务,做好“规定动作”,又要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有所创新。党支部在贯彻落实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要求的同时,以其教书育人为切入点,紧密联系生物学系教学现状,引导党员交流学习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和体会,谋划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三、坚持整体“有序衔接”与阶段“突出重点”相兼顾。支部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系列活动,聚焦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五方面,确立五个主题: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生物学系精品课程的创建与提升、生物学系科学研究的困境与机遇、生物学系社会服务的多样性与成就、生物学系教学科研团队的现状与发展。上述主题活动按计划逐步推进、有序开展,成系列的组织生活会更有利于党员同志对学习主题的学深悟透。
创新党建形式 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为认真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创新开展了“西索新语·党建直播间”系列组织生活。
一、“多元分层式”工作团队让师生“动起来”。新闻传播学院横向上打造了一支融合党政班子、专业教师、舆情中心研究员、思政辅导员、学生党员与学生代表的“多元式”党建工作团队,联动资源开展组织生活;在纵向上形成了“分层式”基层支部建设,包含教职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以及本科生党支部三个层面,相互借鉴。师生共同参与党建活动,上下联动开展主题教育,为党建工作架构组织基础。
二、创新直播间节目形式让思维“跳出去”。“西索新语·党建直播间”系列组织生活会形式上效仿《焦点访谈》等访谈类节目,通过学生主播、交流访谈、嘉宾交流等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内容上,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线索,结合《中国日报》相关报道,开展专题访谈采访与交流互动。目前,已举办了主题为“美丽中国在心中”和“一带一路与我的未来”两期节目。校领导、资深记者、专家教授等嘉宾的参与,使党员师生跳出固有思维框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块面耦合式”长效机制让思政“学进去”。“块面耦合式”长效机制是品牌活动打造的指导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现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格局,即教学上将学生学分获得与系列组织生活会密切关联,突出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主题;科研上将专业教师纳入团队,打通资源通道,打造专题实践课程,引导相关课题研究;社会服务上,将活动的开展与其他校园文化项目有效糅合,实现“1+1>2”的效果。
服务师生是高校机关党支部的“生命线”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机关党支部
在复旦大学“三线联动”党建工作格局中,支部发挥着“生命线”作用,机关支部的“生命线”就是服务师生。基础医学院机关党支部通过“提升机关服务效能”专题调研和“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在优化机关服务功能、丰富机关服务内涵、提升机关服务能级上形成思想共识,明确工作路径。
一、亮身份、明职责,优化机关服务功能。支部为全体人员制作了工作铭牌和岗位职责铭牌,落实“首问责任制”,编印《基础医学院制度汇编》,扎实推进落实岗位责任,并开展“晚下班一小时”,开通“24小时手机热线”,做好对师生的服务。
二、强管理、重实效,丰富机关服务内涵。学院“基础医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支部工作充分融入“双一流”人才培养大局中,搭建“青年教师联谊会”,成立引进人才“解忧团”,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服务、科研人员配备、实验空间配置、子女入园入托等全方位、全流程、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做强服务、体现温度,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远者慕”。
三、固阵地、谋创新,提升机关服务能级。支部是打通中央与党员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党内外群众的“最近一公里”。支部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开发制作学院内网OA系统。让师生通过网络便捷地开展工作,让这“一公里”真正成为联系师生的服务终端、智能终端。
支部将对标“上海服务”品牌核心理念,围绕学校“三线联动”党建格局,聚焦医学院中心工作,找准坐标,抓住重点,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书写奋斗者的答卷。
阅读原文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