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5月22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梁清出席会议作总结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主持开幕式。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先后作主题发言,主题发言分别由《解放日报》思想周刊、《上海观察》主编王多、《文汇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杨逸淇主持。

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
文化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童世骏表示,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思想有许多方面值得学界挖掘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要做好这些研究,更好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作和传播工作,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期待此次研讨会在交流思想、碰撞观点的同时为推进相关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文化传播交流和打造上海文化建设品牌贡献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认为,意识形态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理论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立足当前实际,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力之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两个区分向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三个区分的转变,是着眼于处理意识形态问题复杂性的科学思路和政治思路。此外,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自觉地融入到主流意识形态中,确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
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素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宋进认为,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进路,首先是“和”,中国共产党人素来注重在“和”字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对待文化不仅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给予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注重批判吸收外来文化,在平衡中外文化基础上实现文化中外化。其次是“立”,即梳理新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建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真正的文化自信需要有相匹配和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的建立;最后是“强”,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延展体现在强,在经济强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逻辑进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承续历史的结果,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
“把文化自信推向文化自强、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来唤醒文化自信意识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岩提出,我们有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但我们今天文化自信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和程度,我们正在走向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自信一个应有的解读。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而且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文明水平,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核心价值观问题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路径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吴新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不同人群价值观简单加权,不是不同价值观的排列组合,也不是各种价值观的合并同类项或求得不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它的形成机制有三个形成路径,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中国改革的历史实践当中形成的;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与其他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形成的;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在文化和综合创新中,在一个共同体中,各种文化资源长期磨合和相互交融,然后慢慢形成的一种坚实的深入内心的价值信念。
中国精神的文化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方松华从中西、新旧、古今三个方面作了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冲突与和解的阐述。他提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绝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土壤、氛围、世道人心等。
“核心价值是文化背后内蕴的精神和灵魂,不同的价值最终会导致出不同的文化。”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高国希就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提出了两点:第一,文化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趋向于让人越来越文明;第二,社会主义道德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道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道德只是解决了诸如给予每个人带来平等机会的问题,但因其私有制,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真正的公正这类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正由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在马克思所说的剥夺剥夺者、消除人役和物役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解放,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的道德是真正的符合人性的,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样的共同体当中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余玉花阐释的是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精神的文化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证了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的文化核心。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精神;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程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共识”;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渗透各个领域;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融汇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当中最精粹的精神元素。
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朱鸿召认为,在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三观”与“三论”,即文化主权观、文化主体观、文化价值观;文化创新论、文化民生论、文化天下论。这“三观”与“三论”既是对此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一种发展必然。
上海市委研究室科教文处处长李志民提到,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这四大国际性大都市在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文化产业、建设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生态、出台具有推动力的文化政策和培育最具凝聚力的城市精神这几个方面做的非常有特色。相比较于国际上最著名的全球城市而言,上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缺”上面,具体是指: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缺少多元宽容的文化氛围、缺少知名地标、缺少文化精品。关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五个突破口,一是把申办奥运会作为努力方向;二是打造核心文化产业;三是提升文化活动的辐射力;四是加快建设文化集聚区;五是抓紧建设文化生态。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方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最为突出的三个特点是时代性、全面性、创新性。时代性着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内容,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述涵盖诸子百家,贯穿文史哲多学科,涉及精神制度器物等多个维度。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所体现的时代性、全面性、创新性三个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科研部主任刘靖北表示,党内政治文化是强党兴党最为根本的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的土壤,努力建设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刘晓虹主持研讨会自由讨论环节,上海对外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勇等学者进行交流发言。研讨会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主持。
阅读原文
记者|查建国 夏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