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星期天。上午九点,四面环山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中心学校教学楼,传出一片读书声。7月中旬,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为何还有读书声?
原来,这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14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在这里开展夏令营支教活动。他们从上海出发,坐40多个小时火车,跨越2000多公里,为山里的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

董斌斌,是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中文专业大一学生。利用假期到山区支教,一直是他的梦想。今年四月,他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偶然联系到了在啊喇乡政府工作人员蔡春梅,表达了希望在啊喇乡中心学校支教的想法。
啊喇乡距离仁和区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是个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农业乡,发展基础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心学校已经改造升级,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较大提升,有条件!”蔡春梅告诉董斌斌,这是一个好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这头,蔡春梅将相关情况报请乡政府研究,协调中心学校,征得了同意。学校对此十分重视,立即征集了70多名小学生,参加这次夏令营活动。
那头,董斌斌把想法告诉了书院并得到支持,将其列入“大夏之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又通过QQ群征集到中文、播音主持、历史、物理等专业的14名大学生,组成了支教团队。
7月10日,坐了40多个小时火车,再乘2个小时汽车,跨越2000多公里,支教团队终于到达了中心学校。
布置教室、调试设备、安排课程、教学演练,为了得到最好的活动效果,支教团队提前做了精心准备工作。带队老师冯添华说,到校后的第一天忙到晚上十点多,就担心孩子们听不懂、学不进、没兴趣。
而13日正式开课后,冯添华就打消了顾虑。“原来,山里的孩子们非常聪明!对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上课互动也很积极。”
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们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互动和实践,手把手教孩子们做实验,采用分组对抗方式开展知识竞答比赛,收到很好的效果。

“唐僧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呢?”历史专业的吴杉杉以此切题,讲述《西游记》与唐朝的故事;带着孩子们用纸折皇冠,中文专业的王速航,教孩子们做趣味手工、心理体验;拿出看家本领,德语专业的王怡铭,以一曲小提琴独奏开场,向大家介绍德国馄饨。
“看到这些娃娃明亮的眼镜,举得高高的小手。我觉得很有意义,也感到很暖心。”董斌斌说。
冯添华说,这次支教活动将持续到7月20日。“毕竟时间有限,不苛求孩子们知识水平大提升,但力求激发学习兴趣,带给他们快乐暑假。”
对此,中心学校德育主任冯以良很赞成。“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借助大学生支教课堂,让孩子们树立更高理想和追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确实。”学生家长李建洪说,“农村家长忙,没时间也没能力更好教育孩子,孩子在家天天看电视也不好,多参加夏令营活动能增长知识。
“我们与啊喇乡中心学校的合作,是我们主动与西部地区牵手,主动以教育助力,主动承担‘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的一次尝试。此次夏令营以‘大夏之光’命名,正是取自大夏大学、大夏书院的名字,也希望以教育之光共同托举孩子们的未来。”冯添华正在考虑,能否让大夏书院和啊喇乡中心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开展类似活动,让大学生和小学生都有所收获。
科学网|华东师大“大夏之光”社会实践队赴西部开展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