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去美元化”在全球范围内暗流涌动,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国纷纷采取措施“去美元化”,近日欧洲的加入更为“去美元化”加重砝码。那么,全球“去美元化”的时机是否成熟?美元的霸权地位真的要被撼动了吗?
欧洲希望建设制度性“硬力量”
9月12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向欧洲议会发表年度《盟情咨文》,其中提出,欧盟应该团结在一起,共同提升欧元的国际地位,使之变成一种可与美元相抗衡的全球储备货币。“欧元才20岁,虽然遭遇非议,但已历经风霜,现在是全世界使用范围第二广泛的货币,60个国家以不同方式把本国货币与欧元挂钩。但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单一货币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容克表示。
此前,德国外长海科·马斯和法国财长布鲁诺·勒·梅尔也都表示过此类意愿。8月就有消息透露,德法正酝酿打造一套欧洲“自己的”全新支付系统。彭博社报道指出,英国也参与了商讨,新支付系统要脱离的正是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支付体系。海科·马斯表示,有必要通过建立独立于美国的支付渠道来加强欧洲的自主权,如创建一个欧洲货币基金组织,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新SWIFT支付体系。布鲁诺·勒·梅尔也表示,希望欧洲不是美国的附属,因此现在需要一个独立的金融工具,以避免欧洲成为美国本国法律“越界”制裁他国的牺牲品。当下,欧洲“去美元化”的声音越来越大,是否真的到了可以挑战美元霸权的时候?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首席专家余南平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容克在任期届满时发表演说,希望欧元能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或者建立全球支付体系,表现出目前欧洲人对“主权时刻”来临的一种想法,即在快速全球化变革下,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尚未建立欧元金融支付体系和大宗产品计价体系,目前这两大体系是建立在美元和美国体系上的。“比如,现在公认的全球信用卡组织只有VISA和Master,二者都是美国的,不是欧洲的。另外,所有大宗商品交易都以美元计价,不是以欧元计价。因此,在美国对欧洲发起‘贸易战’,提出美国优先,并有保守孤立主义倾向出现时,欧盟急需加强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刻,可以看作欧洲的精英在寻求欧洲‘主权时刻’的来临。欧洲的精英认为,过去欧洲一直作为软力量的形象存在,现在需要建设一些制度性的硬力量,如建立清算体系和计价体系。”
尽管如此,余南平指出,这只是欧洲的一厢情愿,真要“去美元化”,还有困难。“如果要建立欧元对外的清算体系,需要一个技术上的准备过程。如果要建立大宗商品计价体系,需有交易市场,有没有人参与是很重要的问题。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交易都在美国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进行定价,虽然过去其他国家也有过尝试,但并没有实现。因为建立一个交易体系是全球金融市场的行为,这方面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和经验。未来欧洲即使撼动美国,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国际体系演化过程。”
余南平进一步表示,即使欧洲现在真的下决心建立自身的“硬力量”,但从欧洲的做事风格判断,从想法到落实需要很长时间。欧盟要解决一个问题不能像单一民族国家那样,而需要经过多国协调。
全球“去美元化”尚不现实
容克的表述,被外界评价为欧元开启“去美元”进程。其实,欧盟只是“去美元化”队伍中的“新人”,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国早就采取了措施。
9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元是有风险的,我们需要多样化的货币支付方式。同时,美国的国家债务也对美元构成风险。”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俄罗斯自4月以来加速外汇储备多元化,平均每月黄金增持量均超过20吨。同时,俄罗斯在4月和5月抛售价值9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远远超过俄罗斯现有全部黄金储备的价值。俄罗斯央行7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其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下降,而黄金占比超过17%。
与此同时,以土耳其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今年发生货币危机后,“去美元化”也成当务之急。土耳其和俄罗斯已达成一致协议,直接使用本币结算。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我们需要逐步终结美元垄断地位,一劳永逸,彼此使用当地和国家货币。”埃尔多安认为,与美元挂钩的全球贸易体系原本是为简化国际贸易,但现在已演变成一项重大问题。
欧盟也宣布在与伊朗的石油交易中将使用欧元进行结算,且欧盟与俄罗斯用欧元结算石油与天然气交易的谈判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印尼、马来西亚与泰国此前宣布,在三国贸易结算中采用非美元货币或本币化交易。委内瑞拉在去年9月宣布将实施新的国际支付机制,创建一篮子货币,弃用美元。
眼看“去美元化”似乎成为趋势,会不会有更多国家加入?
“部分国家进行‘去美元化’操作是可以理解的。”野村新兴市场及亚洲(除日本外)固定收益研究主管苏博文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我们在过去的货币危机中学到一些教训,其中就包括以美元为贸易计价货币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常账户赤字与外部债务,可能会成为巨大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土耳其、阿根廷,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如印尼)就面临这种货币疲软的情况,接下来可能会面临外债的快速累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教授华民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虽然一些国家正在“去美元化”,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愿意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国家数量无关,主要与美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占比有关。俄罗斯、伊朗、土耳其都不是贸易大国,这些国家选择什么样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对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华民认为,从世界范围看,当下并不具备“去美元化”的条件。“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是由其经济实力、商品与资产的供给能力,以及巨大的网络效应决定的。综合来看,只有美国符合这样的条件,目前还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国的经济体。所以,要‘去美元化’当下尚不现实。”但华民同时指出,随着想要与美元“脱钩”的国家数量增加,有可能形成多元的全球支付结算体系。“但多元不等于势均力敌,就像前苏联组织的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使用卢布结算,世界支付结算体系是多元了,但那些参与经互会的国家最终也被排除在一个统一市场之外了,这个结果要比接受一个统一的支付结算体系更糟糕。”华民认为,“去美元化”对于实力较弱的国家并无很大益处,反而会失去“货币锚”。
余南平也认为,“去美元化”能对美元产生多大影响,得看这些“去美元化”国家的整体经济力量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包括这些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不然,即使有很多国家参与‘去美元化’,但只要这些国家不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无论用哪一种货币,对已经流行的货币都不会有很大影响。比如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国,这些国家的经济体量加起来都很小,无法撼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的金融链。”
余南平进一步表示,金融霸权是霸权的组成之一,也是一个霸权国家终极权力的核心点,要轻易废除和颠覆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取决于国际力量、国际格局甚至国际体系的变化,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阅读原文
记者|戚奇明
来源|上海金融新闻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