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陈虹 潘玉:城市灾难风险要“多元共治”

2018年09月25日


  前段时间,台风“山竹”肆虐我国沿海部分地区,造成很大损失,对一些城市的影响尤为严重。
  在美国,2005年飓风 “卡特里娜”所带来的灾害,暴露了该国应急管理体制职责分散、内部不协调、能力弱化等诸多问题,迫使美国联邦政府调整应急管理理念和制度体系。此次事件后,《后“卡特里娜”应急管理改革法》的颁布,要求增强国土安全部对各种风险和威胁的预防、准备、防范、响应及恢复能力;2011年 《总统政策第8号指令》的签发,进一步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准则,实现了对灾难风险管理体系的重构。
  目前,美国国家应急管理建设框架体系中厘清了联邦、州及地方政府的责任作用和应该采取的行动,明确了个人、公益性组织、非政府组织及私人企业等在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作用,对灾难防范与准备、应急响应与灾难救援和促使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责任划分,注重“核心能力”的建立,实现了从“求援—援助”被动应对到主动响应的转变。
  近年来,中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强调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极大地提升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控、处置成效。但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与功能区域日趋复杂,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社会压力。为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共治的城市灾难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构建全要素风险管理。

  全要素风险管理,即以风险为中心,通过聚合、兼容、打通各类数据,建立城市灾难事件综合风险分析数据库、电子预案库,构建城市灾难综合风险分析系统,从而形成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决策支持与灾情处置机制,实现“灾前—灾中—灾后”风险的全方位把握,防控风险的进一步扩散。
  其中,实施精准有效的灾难预警及决策是重要工作。
  一方面,在规范统一的制度标准基础上,加强综合灾难预警平台建设,整合各领域风险监测系统,在城市运行过程中实现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风险预警实时发布机制。
  另一方面,提升不确定性灾害、衍生灾害及其风险影响的预警信息精准度,并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城市运行过程中的风险源,识别城市风险管理中的重点人群与重点区域,发展针对性、专门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第二,信息互通、共享、联动。

  城市灾难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连锁性等特点,涉及气象、水利、国土、农业、林业、交通、社会经济等不同部门,需要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合作与统筹协调,形成“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智慧决策,打破行政区域局限与传统层级结构,提高数据的共享与联动。同时,有必要实现政府、社会与民众的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与提升灾难风险防控、决策效率。

第三,提升灾难风险沟通效果。

  新时代,需要培养公众由应对灾难向防灾、减灾、备灾的意识转变,提升民众的风险认知能力。2017年飓风 “厄玛”袭击美国佛罗里达州期间,美国各级政府通过官方网站、大众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信息,并建立灾害防范与应对措施机制,形成了较好的风险沟通效果。其中,社会化媒体将多元主体关系进行网络串联,能够即时互动和分享,在风险沟通中发挥独特作用。
  例如,社交平台中有专门的账号发布了210条相关信息。其中,166条选择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信息源,告知飓风走向的实时数据及可能影响的程度、范围;其他的则引用相关组织机构(15条)、气象学专家(13条)、媒体(7条)、公众(7条)、民间组织(2条)等多元信源,实现了“人际—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多层级的风险信息流动。此外,还通过多种视觉传播手段呈现科学概念,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风险。
  应该看到,城市灾难风险管理往往建立在以往经验之上。为此,尤为需要从灾难损失中总结规律,丰富风险发布形式与渠道,减少甚至规避灾难与衍生灾难的发生。同时,这些经验、做法应该得到深入传播、普及与推广,从而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与民众。
  针对现代城市的风险要素,有必要建立以社区为网络节点的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推广风险预防、灾难应对与处置的全民教育,培养民众主动获取风险信息、进行影响性辨别的能力,进而推动政府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以及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供需的交汇融合。

阅读原文


作者|陈虹 潘玉(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