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探索与争鸣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2019年06月11日


  2019年6月2日,“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国际学术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行政楼召开。本次会议系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系、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合办。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的近六十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



  上午8:30分,会议正式开始。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庆华书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蔡宗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查清华院长、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沙先一院长相继致辞,分别阐述本次会议议题的价值所在,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第一场大会发言由江苏师范大学朱存明教授主持。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蔡宗齐教授在其发言“古代文论中‘情’的哲学渊源及历史演变(上古至六朝部分)兼谈西方情感学中相关论述”中,以详实的资料为依据,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情”这一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并针对中国古代语境中的“情”和西方思想中的“情感”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对照研究。



  厦门大学杨春时教授的发言为“论中华审美现象学”,指出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就是情感体验,是以情体道。在王夫之那里,中华审美现象学达到了顶峰。



  浙江师范大学张法教授以“‘范畴’语汇在中国古代美学”为题发言,指出西方的“范畴”概念相对系统、清晰,而中国传统中则强调其虚、无的一面,重视虚实、有无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论六朝文论与美学中‘意’概念的衍化”,他提出,意是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重要概念,源自《周易》《庄子》,至六朝进入文学创作与批评事业,得到充分运用和阐释。



  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以“略说中国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为题发言,指出中国美学范畴与命题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之间,存在既否定又肯定的现实关系。



  上海政法学院祁志祥教授在名为“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逻辑结构及其现代意义”的发言中,概括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五大范畴及其现代启示,梳理中华传统美学范畴的逻辑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在其发言“审美意象的边界与圈层——叶朗‘美在意象’说再讨论”中,阐述了叶朗“美在意象”说的形成背景与特点。它逐步演变为一种人存在的精神场域乃至世界观念,成为从自然向人或人向自然连续运动的美学之旅。



  最后,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作发言“‘鸢飞鱼跃’与中国诗学中的审美理性”,指出这一《诗经》典故所蕴含的审美意蕴。“鸢飞鱼跃”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中,成为十分重要的象征,蕴含主体间性的特征和强烈的空间感。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上海师范大学陈伟教授主持。



  加拿大约克维尔大学Andrew Fuyarchuk教授首先发言,其主题为“伽达默尔与自然的语言:《易经》传统中的阐释学和中国美学”。Fuyarchuk教授认为,伽达默尔思想中的辩证维度往往遭到忽视,结合《易经》传统中的中国美学,将伽达默尔与儒家思想作比较,可以调和新儒家与美国大陆哲学对伽达默尔的解释。



  美国爱荷华大学CHOI DOBIN教授随后发言,他以“Aesthetic Taste and Moral Sentiment in Mengzi and Hume”为主题,围绕休谟与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



  韩国成均馆大学PARK SO JEONG 教授以“Musical Harmony in the Zhuangzi”为题发言,以对《庄子》的理解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早期思想中的“和”“和谐”概念。



  美国康科迪亚大学段炼教授的发言为“艺术史叙事之道——山水画的符号学阐释”,从“道”的角度切入,重新阐释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将其视为寻道、觅道的过程。



  山东师范大学杨存昌教授以“中国古典美学大范畴系统研究刍议”为题发言,指出中国古代虽无学科意义上的美学,却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通过“文”的观念反映出来,并形成独特的美学范畴观念体系。



  上海师范大学陈伟教授发言主题为“悲剧范畴与美学形态”,悲剧产生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不同的指导悲剧创作的美学理念则基于不同的生产方式,古典、现代、后现代悲剧均为具体历史条件影响下的产物。
  会议第三场于下午13:30开始,由江苏师范大学王怀义副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余开亮教授首先以“《文心雕龙》论‘文’与当代‘文学’概念重置”为题发言,指出刘勰《文心雕龙》对“文”的看法,为当前的文学突围提供了转化利用的理论资源,彰显了我国古代思想深远的时代价值。



  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作报告“中华文化审美基因初探——在中和之美研究基础上对‘中’范畴的理解”,结合古代典籍文本,从易学和美学的视角理解“中”这一范畴的本源流变。



  南京大学李昌舒教授的报告为“论北宋理学的‘孔颜之乐’及其美学意蕴”,指出这不仅是儒家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命题,因为它意味着“善”和“美”的相即相融。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以视频形式发表演讲“再度思考生命美学:以生命为内涵、以美为形式的美学”,围绕生命美学展开论述,指出文明的价值应该有理想性,追求生命的美的体验,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美学生命体验的差别,造成了艺术创造方面的差别。



  苏州大学王耘教授的报告题为“论佛教‘相’文化对审美意象创构的三重影响”,他指出,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系统,对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安徽师范大学乔东义教授发表报告“唐儒孔颖达的气本论哲学及其生命美学蕴涵”,以气本论哲学为基础,孔颖达阐发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建构。



  上海师范大学王宏超副教授发表报告“中国现代‘美术’概念的意涵演变与学科建制”,梳理了近代美术学科在学堂教育中的确立,从而展现了现代审美意义上的美术概念是如何在近代中国通过学制改革得到制度化的。



  上海交通大学姜丹丹教授作报告“黄宾虹对‘自然’美学观的现代诠释”,黄宾虹将作画真诀归为“自然”二字,并赋予其现代美学视角的内涵,汇通于他对现代西方美学境界的理解。
  会议第四场于下午15:00开始,由江苏师范大学沙先一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首先发言,题为“‘自然’——老庄与亚里士多德视野中的一个观念”,他从老子、庄子视野中的“自然”“性”等概念出发,并结合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自然加以论说。



  浙江大学张节末教授发表的报告是“中国早期时间意识美学断想”,他由宗白华美学、量子力学的等多重视角,探寻中国早期时间意识所达到的哲学水平。



  上海师范大学王建疆教授的发言为“别现代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他由别现代主义延伸到中国古代的别文化,进而论述道禅别文化与内审美的关系,以及内审美之外的美学范畴。



  江西师范大学陶水平教授的报告题为“试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生命精神品格及其研究构想”,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源于古人的审美经验史,贯通其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历史演进中发展为一个不断丰富的范畴体系。



  江苏师范大学吴建民教授的报告题为“中国古代‘文势’论”,“文势”论是古代文论中独具民族特色的重要审美范畴,西方及当代文论中缺少与之对应,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分析评价作品的新视角。



  黑龙江大学韩伟教授发表报告“论作为美学范畴的‘礼’”,他指出,作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学范畴,“礼”实现了美与善、艺术与伦理的整合,挑战了学界固有的对西方知识体系和美学标准的遵从。
  会议第五场由美国奥古斯塔纳学院肖桐教授主持。



  上海大学曹谦副教授首先发言,就“朱光潜美学的意象论”主题,以“意象”为主线,串联起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大多数重要概念。



  上海师范大学潘黎勇副教授的发言为“论蔡元培美学的‘万物一体’精神”,蔡元培立足人道主义话语框架,使儒家万物一体论的思想义理在美学创构和美育实践中获得继承和转换。



  江苏师范大学朱存明教授的报告为“‘灵感’与‘悟性’——研究中西审美范畴的一个独特视角”,他强调中国美学重视妙悟、直觉和情感,可将中国人的审美归纳为悟性审美。



  中南大学毛宣国教授的发言题为“《诗经》阐释:明代意象诗学理论的一种关联性研究”,指出明代《诗经》阐释从多个方面影响了意象诗学理论的建构。



  北京语言大学韩德民教授发表报告“从政治、道德到审美——‘君子’范畴的三种面向”,对中国古代“君子”概念的审美化趋向与身份转向作出解读。



  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的发言为“审美范畴‘妙、道、美’及其人类学释义”,围绕相关范畴深入考察。



  兰州城市学院朱忠元教授发表报告“‘味’‘悟’‘体’范畴的审美思维特性及现代意义”,指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体验的获得方式中,“味”“悟”都是重要范畴,并和“体”相联系,形成具身性、亲历性特性的审美思维。 



  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最后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丰富的美学资源,它既是中国人的思想宝库,也是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在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不应该被遗忘,而应大力弘扬和传承其优秀的、充满活力的思想内涵。它在当下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依旧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朱志荣教授还强调,美学原理是概括总结数千年文明史的成果,需要进行多元综合建构。在当代美学的建设中,借鉴、继承和创新同样是辩证统一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掘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这正是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阅读原文


来源|探索与争鸣

编辑|郑海容

编审|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