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式新颖的课程不仅给很多同学带来感染,也成为许多老师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范例,对老师们开展“云上”的思政工作十分有借鉴意义。
“在设计的时候,我们以综合性、序列化以及明理导行相统一的三个要求来设计专题内容与逻辑结构,也是希望通过系列微课的推出,引起同行们的关注,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打好这场抗击疫情阻击战。”许晓芳说,制作微课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积,而是要通过设计把案例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认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以及与未来的关系。
在以“家校社共育,呵护心灵成长”为主题的微访谈里,普陀区教育系统相关科室部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还介绍了普陀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积极拓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载体,切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成效与经验。
上海市“最美班主任”、联建小学老师金佳静通过5个云端项目组在班级开展思政教育的案例给老师们带来不少启发。
疫情期间不便出门,金老师引导同学们组成了“‘小白鸽’宣传”“‘快乐驿站’策划”“温馨小屋”“‘大雁’习惯”“‘一休哥’学习”五个项目组,通过线上的项目式学习,把关在家里的“闷”化为心有中国的“忠”、心有他人的“念”、心有自律的“息”。
金老师说,虽然“闷”是现在大家的生活状态,但作为班主任应该抓住机会给思政教育注入抗疫的新元素,给同学带来更多启迪和感悟。
继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自去年普陀区教育局与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始共建以来,双方围绕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思政课题研究水平等展开了一系列工作。
本次会议根据《普陀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责任清单,举行了普陀区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华师大马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学校”云授牌仪式。
曹杨二中、曹杨中学、长征中学、兰田中学、上外尚阳实验学校、晋元附校、新普陀小学、管弄新村小学等成为区内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学校。
会上还发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第二期)课程菜单。

据了解,课程由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普陀区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合作组织,面向全区中小学思政学科骨干、德育教导和团队干部开展。课程共开设“增强政治本领、创新课程思维、聚焦立德树人、塑造学校文化”四个板块。同时,华师大马院将派研究生指导学员开展项目化学习,通过项目引领、微课题研究、自主探索实践,解决德育管理、教育教学、团队活动推进、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寻找“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第一期课程照片
回顾一年来的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说希望今后双方在一体化建设思维的后备人才培育上下功夫、在匹配一体化建设要求的师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在提升一体化建设能级的体制机制构建上下功夫,依托已构建起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学、共研、共教”机制,持续加强协同联动,推动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观摩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建设经验,推动一体化建设能级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普陀区委副书记顾军则对深化思政一体化教育、打造有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出了四点建议:一要当好“主心骨”,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二要唱响“主旋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三要守好“主阵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四要建强“主力军”,抓好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建设。
今后,普陀区教育系统将继续努力,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和华师大马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市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落实区委宣传思想文化重点项目,在普陀“三大圈层协同育人”思政工作新体系下,构筑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大课堂、知行合一的普陀大学堂和全员育人的研训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