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本刊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开辟专栏,特约领导干部、基层代表和专家学者独家撰稿,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具体建议和成功经验,同时挖掘可复制推广的特色成果和文化品牌。本期由宝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李一红、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仕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速继明撰稿。
用好疫情防控这一鲜活爱国主义实践教材
宝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李一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也引发了我对如何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考,重点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以理服人,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所彰显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推进“立心铸魂”。在新时代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要通过“爱国”实现“两个维护”,以“两个维护”聚焦爱国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各种思潮涌动,宝山区一方面通过“空中课堂”“微宣讲”等多样化形式,把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要求等道理讲明白;另一方面,在全区上下兴起各类抗疫短视频、非遗艺术作品、书画、诗歌等文艺作品创作热潮,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新媒体手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帮助大家廓清思想迷雾,厚植政治信仰根基,坚定“四个自信”。
二要以情动人,积极涵育疫情防控所体现的新时代爱国情怀,形成“同频共振”。抗疫期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极大释放了全民战“疫”的“硬核”力量,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宝山区通过社会宣传的方式为全区市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疫情防控主题爱国主义教育课。名为“抗疫之星闪耀宝山”的社会宣传将主题和对象精准对标宝山区援鄂医疗队成员,用精练的语言、温暖醒目的红色背景和大幅清晰画像构建的电子屏宣传画面,以及集中点亮的万余个电子屏来展示这些身边的“平凡英雄”,冲击力强、主题清晰、贴近人心,引发了集体共鸣和热烈反响,甚至引来了不少官方和自媒体大V“自来水”的自发“安利”。对祖国的骄傲,对“最美逆行者”的敬佩,形成情感上的同频共振,营造了全城集中“刷屏”点赞的浓厚氛围。正是通过情境感染、情绪共鸣使人们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彻底战胜疫情凝聚起强大力量。
三要身体力行,大力推动疫情防控所激发的爱国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奋斗报国”。这场全民战“疫”,以握紧14亿人的双手汇聚起了新时代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也让每个人自觉融入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激发了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大家都自觉行动起来力争为战“疫”出一份力、尽一份责。比如,此次抗疫期间,宝山区全区有2万余名“抗疫邻里帮”志愿者主动投入疫情防控一线,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他们都是居住在小区的普通居民,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就是最好的爱国实践活动,不是空洞概念,而是要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日常、经常、平常的具体行动,以实际行动汇入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历史洪流,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把校史融入“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中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杜仕菊
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与1994年党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相比较,新《纲要》有许多亮点,其中第 11条指出:“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要求“结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使之转化为激励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凝聚起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富强兴盛,所以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涵养理性、包容、平和的积极心态,才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大学生来说,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还有利于他们增强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要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学的实效性,除了通识的课程、教材,以及一些活动以外,校史是很好的载体。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它的发展与共和国的发展几乎同步,走过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岁月。它走过的每一步都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学生,感同身受,体会深刻。
校史教育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一是新生入校。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了解学校发展的过去,开始为学校的将来、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做思考,以此来设计未来四年或多年的学习和职业规划。二是毕业前夕。即将离校踏上社会,尤其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奋斗正当时,重任担在肩。三是每年的校庆日。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向前。当然不止这些时间点,校史馆里的每一张旧照片都在诉说校友们、老师们为理想奋斗的过去,其实也是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
总之,把校史融入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当中,以“爱校”为基础,激励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速继明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弘扬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深扎中国大地。唯有如此,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十三五”规划凝聚最为广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要注意“本”与“末”,既要传达好中央精神,也要疏通“神经末梢”,打通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一公里”。基层工作既是对上级举措的传达,更是“翻译” “细化”与“转化”。要把中央精神“翻译”成百姓语言,“细化”为具体举措,“转化”为百姓关切,这样才能把“心脏”泵出的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泵到全身各处,才能使机体焕发生机。打通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根据普通群众的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爱国主义精神实质通过“微操作”转化为普通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内容。只有这样,中央精神才能精准传递不衰减、不走样,从而最大限度地认可、接受并积极践行。
二要注意“大”与“小”,既要讲好“大历史”,也要讲好“小故事”,在“小叙事”中发现大道理。历史是弘扬爱国主义最好的教科书。宏观而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大历史”记录了中国人民顽强探索、砥砺前行的历程,凝聚和沉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故事、大场景是无数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凝结,具有“共相”“共性”的一面。把这些历史讲清讲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微观而言,大历史是由无数小叙事、小故事所组成。小人物、小故事、小叙事,虽然是“殊相”“个性”,但正是这些默默奉献、不竭进取的个体的逆行、值守、负重前行,增添了历史的灵动,提供了历史前进的动力。譬如,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时期,既涌现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的英模事迹,也有更多普通人甘于奉献、坚守岗位的故事。要善于发现这些“小事迹”,上好鲜活、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
三要注意“长”与“短”,既要注重“长期利益”,也要注意“短期利益”,在利益协调中提高认同。爱国主义的大道理、大利益、大格局不但要讲,而且要深讲,要长讲,要反复讲。譬如,在疫情来袭时,只盯一己之利,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是无法抗击凶猛疫情的。但讲的方式和方法不对,容易演变成泛泛而谈和道德教义,让老百姓觉得“干我何事”。在讲好“长期利益”的时候,只有关注短期利益、个体利益,关注具体政策是扰民还是便民、是损民还是利民、是苦民还是惠民,才能使群众切实感到党和政府的关切,切实感到分享了祖国的强大、共享了发展的成果,才会自内而外地生出融入感、认同感,进而产生荣辱感和奉献感,从而积极将“小我”融入“大我”,将“自转”融入“公转”,自觉地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阅读原文
来源丨上海宣传通讯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