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中国科学报丨教育部:不盲目追求指标和留学生规模

2020年06月03日


  近日,教育部党组下发通知强调,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各项要求,不盲目追求国际化指标和来华留学生规模。同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严格招生审核、过程管理和评审制度,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

  2018年,教育部出台《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要求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此后,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大学清退不合格外籍留学生。他们因成绩跟不上、违反校纪、未缴纳学费、经常性缺课等原因,被所在高校给予退学处理。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认为,在要求国际教育质量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此举更多的是在回应“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张与质量参差不齐”的争议。目前,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为部分来华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而在其能否达到学业标准的管理上,缺少相应的约束。

  此外,国内高校追求国际化指标、来华留学生规模的热情不减。一直以来,来华留学生指标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参考。其涉及两类人员占比,一是外籍师资占比,二是外籍留学生占比。这导致来华留学生数量快速增加。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来华接受高校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达25.8万人,远超2010年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中制定的“2020年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目标。

  对此,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确立来华留学生学业水平基准,“双一流”高校应制定高于教育部的有关来华留学生的录取标准。尽快降低高校留学生数量指标的要求,两年内完成全国招收外国留学生高校的质量认证工作。同时,高校应承担对申请者严格审核的责任,出现违规情况应问责追究。

  侯定凯表示,吸引优质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除政策激励外,更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高校对外开放的内生动力。随着我国逐步重启高等教育的各项线下工作,来华留学生政策需及时作出调整。例如,加强与来华留学生的双向信息沟通,推进高校与国内高科技企业、国外一流高校的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在线课程,提升我国高校国际课程的灵活性和吸引力等。


阅读原文


记者丨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pdf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