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新读书无用论在部分特困地区渐有蔓延,应尽快纠偏,加强疫后对教育领域的倾斜政策出台。科学编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健全教育法律体系,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让教育公平惠及贫困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几年来,我国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成绩,但离人们的期望仍有距离,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不管是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硬件设备配套,还是教学质量提高,都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水平与东部有明显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赴湖北、湖南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调研时发现,新读书无用论在部分特困地区渐有蔓延,教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他告诉本报记者,教育部、财政部应加强疫后对教育领域的倾斜政策出台,尤其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使基层教师成为教育扶贫的中坚力量,探索扩大贫困地区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力度和范围。应设立教育扶贫补充救助基金,建立分层分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周洪宇提出,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将帮扶责任落实到学校方面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教育评价方式,制定教师结对帮扶制度,除学业指导外,还要从生活、心理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防范和化解疫后形成的如学生手机依赖、上网成瘾、视力下降、进度不平均、部分教师缺乏培训、教育教学设施摆放长久未使用等综合症。“教育发展既要依托硬件建设,更要倚靠师资、课程等软件环境。应将直接经费投入转变为经费投入为主、政策倾斜、机制创新、项目倾斜的方式,从给钱到给政策给项目给方法,将教育投入从硬件投入向配套性建设投入转变,加大对教师培训投入,加大对特色课程建设投入等。”
全国人大代表萧志伟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即将完成,“脱贫+基建”应同步发力,在过往脱贫工作的基础上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精准发力,及时补上基建短板,使偏远地区的学生能便捷高效地进行网上学习,实现教育公平。
打造先进的基础教育体系
教育公平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教育部门也在回应社会关切,包括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推动中小学教师交流等,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使民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吴遵民表示,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多地小升初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政策规定学校不可举行“秘考”与面试,义务教育必须回归公平起点,尤其是“公民同招”、超标摇号等措施,使得民办中小学不再享有“挑选生源”的优先权,由此亦弱化了家庭的择校动机,减少学校之间的差异,使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分配更均衡合理。
全国人大代表陈勇告诉本报记者,应提高民办教学机构自主权,放宽民办学校的招生限制,给予更大自主招生权,包括可自行决定招生方式、招生时间、跨区域招生等,以提高其办学灵活性。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先行先试,发展出一套适用于教育格局的民办教育政策体系,以打造国际先进的基础教育体系。
疫情中断了百姓正常生活,大规模线上教学、长时间居家学习成为应对危机的非常之举,但“疫情会褪去,教育不能再简单地回到从前了”。随着多地小升初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城市教育资源也有很大差异,为了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不惜“一掷万金”购买学区房。
吴遵民表示,应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引导社会优质办学资源流向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由此才能给教育提供更多元、发展更均衡和公平的制度保障。“成都七中”通过网络直播与偏远贫困地区学校链接起来,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网络直播模式平衡了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应加强政府对于网络在线教育的掌控力和影响力,继续发挥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正外部性的作用,是当前促进教育公平最重要的举措。
科学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
周洪宇表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教育公平取得进展,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依然存在;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但与发展高质量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编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具有新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
他认为,首先,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智育创新,加强体育锻炼,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其次,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并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再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在他看来,“十四五”时期应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模式,发展智慧教育,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加快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依法保障学校自主办学,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慧 王小霞
来源丨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