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传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遗与传统文化应用与传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出版《上海六千年》《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中国民俗学通论》《民俗传播学》等著作,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文字。

努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和谐音。有海外媒体在发表评论文章时,用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标题——“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了”,挑衅意味很浓,种族偏见蛮横。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风雨如磐、积贫积弱的时代。1909年,有个叫奥皮音的英国大力士,在上海虹口亚波罗影戏院也曾发出类似叫嚣,妄称中国是“病夫之国”,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当时,上海的一批爱国志士义愤填膺,出资出力聘请武术家霍元甲携徒来沪,欲与奥皮音打擂比武、对阵较量。
当时人在河北的霍元甲接到邀请,便携徒弟刘振声于1909年3月赶到上海,并在陈公哲等人陪同下,找奥皮音商谈比武事宜。奥皮音认定用西方人的规则,霍元甲则是抱定中国人的方式,最后议定“用摔跤方式,以身跌于地分胜负”。于是,发起人筹措资金,开始在张氏味莼园(今上海张园)内搭建“高四尺,宽广二十尺”的擂台。
这场具有传奇色彩的“张园比武”,最终却以奥皮音爽约告终。相关消息越传越广,国人一时为之振奋,后来在民间逐渐成为传奇。这件事也成为精武会成立的一个重要引线。
提到精武会,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港剧中塑造的“精武门”。其实,真实的精武会远不是电视里描述的那样只会“打打杀杀”。它是海派文化土壤里养育滋润的一项文化遗产。虽诞生在上海,却活跃于世界各地,其意义超越了体育与武术的范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主题文化资源。
在海派文化土壤里养育、滋润起来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
1910年6月,一则以霍元甲的名义发出的建会招生广告在《时报》刊登。当时的同盟会成员陈其美等人决定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农劲荪任会长,霍元甲任武术总教练并主持日常技击训练等。
1910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一)正式成立的精武会,会址设在闸北旱桥以西王家宅。正当霍元甲精心培养骨干以图大展伟业之时,不幸英年早逝。
为了继承霍元甲的遗愿,在一大批志士能人的支持下,精武会于1912年迁入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旧址。1915年,精武会创始人之一陈公哲捐出倍开尔路73号作为馆舍。
1916年,中国精武体操会正式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并于同年年底迎来孙中山的视察。1919年,孙中山再次来到精武会,并为其题词“尚武精神”,还应邀撰写《精武本纪》序言,充分体现了这位革命先行者对中华武术的重视。
精武会是海派文化土壤里养育、滋润起来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力雪国耻、扬我国威的爱国主义精神。
支撑精武会的中坚力量是同盟会在上海的主要成员。陈公哲“虽曾受维新、革命学说之熏陶,而以爱国为心”,强调“无体育不足以强身,无体育不足以强民”。
长期担任精武会董事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经理简琴石,是一位知名的企业家。同盟会早期骨干成员谭延闿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借用简琴石的私宅“简园”作为临时公馆。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拜访谭延闿,争取其支持国共合作。
在精武会中,也不乏中国共产党人的身影。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陈延年,于1918年12月加入精武会,会员编号为696。
1919年12月下旬,陈延年与弟弟陈乔年受精武会会长霍守华资助,赴法国勤工俭学。
曾担任精武会会长的朱庆澜将军,以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会长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的双重身份,多次奔赴热河前线。1934年夏,由朱庆澜及马德建、司徒逸民、龚毓珂等集资创建的中国电通影片公司成立,拍摄了大量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
其中,由朱庆澜出资赞助拍摄的抗战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集合了田汉、聂耳两位大家作词作曲。本来,影片中的主题歌没有确定歌名,只是写了“进行曲”三个字,朱庆澜将它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五特使”下南洋传播精武精神,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特色
近代中国面临着双重困境——非但在实力上打不过西方列强,而且面对蒸蒸日上的西方文明,在“道理”上亦缺乏话语权。这是中国文明自周秦奠基成熟以来,从未遭遇过的全面之挑战。精武文化振聋发聩,起振精神、抗御外侮,成为那一时期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
当时,精武会成员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分别经营自己的公司,人称“精武三公司”。他们拿出大量家财,赞襄精武事业,表现出重义轻利、重权利更重义务的主体意识与使命意识。这与精武会的“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宗旨高度契合。
同时,一大批聚集在上海的知识分子怀着救国梦想,“萃群众于一堂,互相观摩,互相砥砺……期造成一世界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精武文化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壮大。
1918年,陈公哲等人应邀赴湖北考察。他们在各个场合详细阐述精武会的宗旨和发展情况,并在有条件的场所连续放映关于精武会的宣传影片。是年7月,精武体育会汉口分会在武汉各界群众的期待下成立。
第二年,陈公哲等人又将精武精神带到广州,与广州国民革命军司令李福林、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省长朱庆澜、著名律师卢兴源、商报社长罗啸嗷等人共同组建精武会广州分会。
1920年8月17日,精武会特派陈公哲、罗啸趝、陈士超、叶书田、黎惠生出访南洋,史称“五特使”下南洋。他们带着《精武本纪》、精武章程等书以及精武自拍的影片,先后到访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五特使”在南洋大力推广中华武术和现代体育,深入学校工厂演讲、播放精武电影,所到之处反响热烈。此次行程历时73天,先后访问四国九城,让精武精神传遍南洋。之后,南洋各地的精武会纷纷建立。
“五特使”下南洋,通过畅叙友情、加强合作、建立分会等合作机制,在东南亚等地广泛建立精武会组织。这是百年前一场成功的民间外交,彰显了中华文化、海派文化的特色,也加深了华侨与祖国、东南亚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感情。
1922年,香港有识之士在铜锣湾的一栋小楼里成立了精武会分会。香港大学、拔萃书院、皇仁书院等多所院校闻讯后纷纷发出邀请,请分会派员前往学校教授武术或自卫技能。
香港分会的成立为精武会作了更大的广告。1925年至1928年,汕头、厦门、南昌、顺庆、涪陵、嘉兴、无锡等地相继创设精武会分会。
倡导“我之拳头不许加在同胞身上”,力求弱者强病者起
1919年夏天,一位神秘人物来到精武会,交给陈公哲一个大箱子后便转身离去。箱中有信函一封,书曰:“精武能为社会谋幸福而无权利思想,故以此三万银圆为赠。愿执事扩而充之,以期造福全国。”
陈公哲读后为之动容,慨然建言:“隐名氏捐此三万银圆,乃期吾精武造福全国,我们切不可只为精武体育会着想。上海租界内有一外滩公园,门口写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此乃我华夏同胞的奇耻大辱,用此笔资金来建造一座‘精武公园’,以扬我华人志气。”
于是,精武会就用这些银圆购得会舍旁十余亩空地。1920年初春,精武公园正式落成。与租界里的侮辱性招牌截然相反,精武公园门口赫然写道“凡属人类苟能守文明通则者,咸准入园游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境界!
精武公园建成后,陈公哲还将其夫人卢雪英的三十两金银首饰熔铸于铜,铸成一口黄钟悬于精武公园内,目的在于“唤醒黄魂,注重武术”,以强我国人之体魄。
1922年,陈公哲在虹口福德里觅得空地一块,建造精武中央大会堂(即今上海精武总会所在地)。
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精武会采取新式学校的师生关系。历来武馆都是师傅带徒弟,人身依附关系甚浓,矛盾纠葛理也理不清。同时,门户之见、派别之争由来已久,门徒有隙,累及全家,拳术日渐被视为“下流末技”。为此,精武会明确倡导“我之拳头不许加在同胞身上”之口号,影响所及,万众风从。
在习武科目上,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的多种代表性拳术。《精武本纪》记载,仅初级科目就有十种,即潭腿、工力拳、接潭腰、八卦刀、五虎枪、大战拳、套拳、群羊棍、单刀、串枪,“必熟悉此十种,方及他技”。这就是闻名武坛的“精武十套”。
除教授武术之外,精武会还设有音乐部、戏剧部、摄影部、兵操部等,各部均有主持者和指导者。同时,张大千为《精武画报》题签,徐悲鸿为“精武潭腿”作画,上海滩一大批艺术名家纷纷为精武会献计出力。某种意义上说,精武会是海派文化的一次大整合。
为了向国人进一步展示“弱者以强、病者以起”的精武风采,精武会还集中能文之士编辑出版了《精武外传》《精武本纪》等数十种武术类书籍。资料显示,精武会出版的书目有44种。其中,书籍31种,杂志7种,特刊6种。此外,很多分会也自行编辑出版了多部武术专著或期刊。
超越武术与种族,是值得上海重视的城市主题文化品牌
如今,精武文化已经走过了整整110年。伴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精武文化还逐渐成为团结全球华人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武文化不仅有助于强身健体,还能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保家卫国的实战技能,因而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民间也催生了一股尚武、习武的风潮。
2013年3月22日,一段三分钟的少林功夫表演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举行,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伸出大拇指为中国武术 “点赞”。2014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特警学员训练时,鼓励战士们上搏击擂台,参加搏击比赛以检验实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军队要“精武强能”,苦练实战本领。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武术的喜爱与重视,让尚武之风进一步盛行:武术段位制写入《全民健身计划》,中国武术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武术进校园”为中华武术培养了很多后备人才;各地举行各类搏击武术交流,对普及武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都可以视为精武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与弘扬。
“精武武术”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作为精武武术的重要承载平台,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已获得“精武武术”项目的保护单位资格,并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精武会组织。
面向未来,精武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武艺与西方体育的概念有机结合,“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以及“乃文乃武,唯精唯一”的尚武修文精神,构成了精武文化的重要内涵。它超越了武术的各个门派,对于提振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必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同时,精武文化本身的意义还超越了体育与武术、超越了民族与种族,是上海这座城市一个值得重视的主题文化品牌。因为精武,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擎起了一面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国威的旗帜;因为精武,在上海城市文化资源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因为精武,我们民族的精神和体魄不断得以强健。
新征程上,我们应该进一步达成共识、转变观念,积极发扬精武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在坚持爱国主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下,让“精武武术”的金字招牌在全国、全世界放射新的光芒。
阅读原文
作者丨仲富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