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国内疫情渐趋平缓,城市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宅男”“宅女”们也大呼要暂停家庭厨艺修习课,来一场与美食重逢的“报复性消费”。其中,火锅无疑是一位“大众情人”。疫情期间,微博上“疫情过后的第一件事”的话题中,“吃火锅”一项收获的点赞数就超过了20万。

图/ unsplash
试想,与三两好友相约来到心心念念的重庆火锅店,喊一声“老板,我要个变态辣火锅!”锅底上桌后,只见红油里裹杂着密密麻麻的辣椒,在一声吆喝下,汤汁开始翻腾起来。店内,温度在升高,啤酒在发酵,桌上的客人开始冒汗,霸道的口感慰藉着清贫的胃口,席间说说笑笑,痛并快乐着。
那么问题来了,明知会被辣得天昏地暗,为何人们还要在疫情结束之后,兴冲冲地来找这般罪受?
作为无辣不欢星人,你了解“辣”吗?
从生理角度看,辣味并不具备专门的味觉受体细胞,因此是一种复合味觉,同时也是一种化学感觉,人们通过食辣感知到的灼痛是由辣椒中的一种叫“辣椒素”的化学成分带来的。化学感觉是由 Barry Green组合出的复合词,指的是当伤害性感受器(如感知冷、热、疼痛的神经系统)受到化学物质刺激后产生的知觉(Green, 1996),其核心功能是检测所摄入的物质是否有害。高温和痛感是吃辣带来的主要身体感知觉。

这么多口味,为啥你就爱吃辣?
食辣会导致疼痛,而人天生惧怕、厌恶疼痛,却仍然享受食辣。这种独特的偏好可以用纯粹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来解释,即熟悉导致喜好。在成长过程中,当初次面对辣椒这一陌生刺激时,很多人会怀疑食辣是否有危险,但伴随着辣椒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也会愈发爱上食辣。此外,从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的角度看,食辣是一种主动寻求刺激的行为。在品尝辛辣食物时,食辣产生的灼痛感使身体误报危险,并作出防御反应(如流汗、流泪),但个体同时意识到危险并不存在时,灼痛感转化成一种快感,正是在纯粹接触和认知加工共同作用下,你义无反顾地爱上吃辣。
无辣不欢星人有哪些特质?
实证研究证明,食辣与感觉寻求、风险偏好、对奖励的敏感度、攻击和易怒的特质与状态等密切相关。

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人格特质,影响着个体多方面的行为。首先,高感觉寻求者更偏爱食辣,食辣行为频率高;其次,在社会因素影响下,如被贴上“喜爱食辣”标签,个体更易产生风险寻求倾向及冒险行为,奖励敏感度也更高,这种差异性还与性别有交互,Byrnes 和 Hayes(2015)发现在男性中,奖励敏感度对喜爱食辣和食辣行为呈现出更强的主效应,但对女性而言,感觉寻求与二者的关系更突出。该结果反映了男性食辣行为可能更多是受外部回报驱动,而女性更多地受内部回报驱动;最后,食辣还可引发状态性的多样化寻求、攻击以及易怒的认知和行为。
人如其食:“辣妹子”会更辣?
食辣的易怒和攻击效应具身于身体的温度感知觉中,正符合日常语言中“泼辣”等隐喻的说法,体现了味觉的“辣”向“易怒”、“好斗”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的形成是基于温度生理体验的相似性。此外,疼痛是食辣与攻击共享的生理状态,在语言隐喻中,辣与伤害也是密切的。综上,“辣妹子辣”看来并非虚言。
假如食辣成为一种享受而非痛苦,那必定是人生苦短,无辣不欢。
参考文献:
傅于玲等.(2018).舌尖上的“自虐”—食辣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进展, 26 (9).
阅读原文
作者丨杨静(工业心理学硕士)
段锦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来源丨澎湃新闻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