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也是总书记亲自视察过的地方,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专题会,就是要告诉大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一定要确立‘开门办思政’思维,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理论阐释做生动注脚。”
日前,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与市教委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召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专题会议,交流总结上海高校示范马院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建设经验,启动上海学校思政课教师“四史”学习教育国情大调研。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刘丹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赠送C919模型
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率先在省级层面组织15所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一学期结束后,大学生的授课评价数据显示,15所高校课程满意率均超过97%。不少学生评价这门课“精彩接地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宏大叙事,还有具体方法论和生动情怀,“与我们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很近。”
“习概论”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每个学校党委常委会都专题审议这门课程,纳入党委履行意识形态责任制。有高校党委书记表示,要“把开好习思想概论作为建设马院的重要新起点”。同时,各个高校还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名师专家云集,书记、校长身影也频频出现,15所学校提供总名单有129人,阵容庞大,还体现了多元化组合。借助“名师效应”,大大提升了“习概论”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树立起了良好口碑,产生良性循环。
此外,“习概论”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注重树立“开门办思政”思维,加强实践教学,把历史观、国情观和价值观教育有机融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第五讲理论体系结束之后,各大学通常会安排实践案例,由其他专业教师结合实践来讲解,同时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例如,复旦大学组织学生去张江高科参观,同济大学组织学生去嘉定了解汽车产业发展。不少学生评价这门课“新鲜有趣”,“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再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有了更多现实的感受,很是解渴。”

华东师范大学作交流发言
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小学(中职)分别探索开设“导读”“导学”和主题活动课程,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构建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为主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可以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上,上海走出了加速度。
会上同时举行了信仰之路——上海学校思政课教师“四史”学习教育国情大调研启动仪式,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李昕为首批上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门口的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和洋山深水港授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向上海学校思政课教师“四史”学习教育国情调研队授旗。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向学校思政课教师“四史”学习教育国情调研队授旗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表示,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和洋山深水港授牌,意味着上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门口的实践研修基地开始建设。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希望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让他们从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用生动的发展事实来讲好讲活思政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据悉,从今年开始,上海将实施“家门口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计划,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上海考察指导现场点,红色场馆、大型国企,挂牌建设一批“家门口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该基地建设被纳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2020—2022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为每个基地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
阅读原文
记者丨任鹏
来源丨光明网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