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丨修复生态,华东师大创业青年研发“大地皮肤”在多地成功推广

2020年08月15日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我都在从事生态科学研究,也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做一份真正对环境修复有帮助的事业。如今,这个梦想正在成为现实。”瑛菲生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丰毅告诉记者。

  2017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丰毅和3位同学、实验室伙伴凭着对生态修复的共同热爱走到了一起,组队开始创业,如今,团队已经扩容到20多人;而他们研发的“生态界面修复系统”项目,已经成功运用于新疆伊犁盐碱地修复、河北草地修复、平湖海岸带修复和上海、江苏城市河道、湿地公园建设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许多地方的生态修复项目仍然停留在手工种树、种草的传统方法,缺少和现代化工程作业结合起来的产品设计,难以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耗费人力物力,修复效果还很不稳定。有时修复作业还需要移植其他地区的植被,拆东墙补西墙。同时,修复工作受到环境制约很大,特别是许多需要修复的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修复的同时维护成本很高。

  和许多待在实验室研究的大学生不同,王丰毅的大量学习时间是在实地观测和劳动中度过,当看到修复工人的辛苦劳作和并不理想的修复效果后,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除了生态学外,材料学、纺织技术、生物、生化技术、工程设计……不同专业的人才聚集在同一个梦想下面,并在碰撞中形成设想:利用可循环使用的纺织品制作一层神奇的“大地皮肤”,里面有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种子,有支撑植物生长的各类环境调节剂,覆盖在生态受损区域后,经过阳光、降水等自然条件作用,既能重新长出“绿色”,又能与原来地表逐渐合二为一。

  于是,“生态界面修复系统”就在这样一帮年轻人的脑中、手中孕育而生,系统主要利用废纺、椰壳、秸秆等材料经过无害化处理,并结合缓释肥料与保水材料,合成一种特殊的基材。这种基材具有模拟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的孔隙、疏松度和通气性等形态结构,还具有保湿和营养的生态功能。

  同时,团队针对不同自然气候条件,建立了储备30余种生态修复工程物种的种子库,精心培育高抗逆性品系,可耐受干旱、水淹、盐碱等环境不利条件,并为每一款产品定制最适合辅助植物生长的配方。

  在实地应用中,只需将基材与筛选的植物种子相结合,再像“医疗植皮”一样,将这层无公害可降解的生态薄膜覆盖在需要恢复生态的土地、湿地、矿山等上面,就可以实现快速修复的目的。

  据介绍,这一修复系统具有节水蓄水的特点,能大幅度降低维护难度,拓展生态修复的可实施空间;大大缩短生态修复周期,一般1到2年内可以见效;既节约人力物力,又没有二次污染,可以逐渐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清除人工修复的痕迹。

  “在我们的努力下,盐碱地上苏丹草和苜蓿等牧草长势良好;在高寒、干旱的土地上保护了乡土草本生态工程物种的萌发;海岸带有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强大的植物群落;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发挥水质净化功能,为河道治理、湿地保护发挥作用……”王丰毅说,“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中,一定有我们广阔的发展创业空间。”


阅读原文


记者丨仇逸

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青春上海丨四个青年跨界组合,编织一层“大地皮肤”修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