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科技导报丨专访李道季:我国海洋微塑料管控正在加速推进,关键科学问题尚待解答

2020年09月07日


  “据《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但从严格管控的意义上来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做出上述表示。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遍布全球各地。近年来,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成为国际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热点、难点。

  早在2013年,我国科研人员就启动了海洋微塑料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始海洋微塑料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关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论文。2015年底,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海洋塑料研究中心,并建立国际上首个海洋微塑料分析超净实验室。


我国正加速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发布“限塑令”的国家之一,就塑料垃圾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



  李道季表示,近年来,我国从上至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加深,并推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行动,例如在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处置,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等,而且目前我国各省市正在落实中央关于塑料垃圾污染治理的意见,将进一步出台政策和措施,再加上企业、社会力量等一起行动,将会加速我国塑料垃圾治理水平,加速减轻海洋塑料垃圾污染。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2020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制订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将进一步杜绝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向海洋的排放,是从源头上解决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问题的重大行动。”李道季表示。


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在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我国总体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全球最多,投入的研究力量也是全球最大。

  据李道季介绍,我国海洋垃圾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小型塑料垃圾(微塑料),二是针对大型塑料垃圾。

  大型海洋塑料垃圾的污染问题显而易见,所以我国与国际上的情况基本类似。“我国主要关注大型海洋塑料垃圾的来源、通量、输运过程以及生态风险等方面,对于治理技术和手段也正在积极探索中。”李道季说。

  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的污染研究相比,我国在海洋微塑料研究上取得的成绩更突出。

  比如我国在平均入海洋微塑料通量估算、海洋微塑料在我国近海的输运模式、海洋微塑料大体积原位采样技术方法、海洋微塑料的光化学降解过程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李道季介绍,经研究发现,海洋微塑料也可以通过大气向海洋输送,通过“海洋雪”由海洋表层向深层垂向输运。在海洋生物食物网中,海洋微塑料可以从底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在海洋微塑料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中,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发展出的大体积原位过滤技术(LVIF)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效、最可靠的监测和研究水柱中微塑料的方法之一。

  同时,李道季也指出了一些在海洋微塑料监测还需要解决的难题:

  1)因为海水中含量差别很大,采样要区分对海洋微塑料中人造塑料纤维(主要来自纺织品)与塑料颗粒(塑料线、塑料碎片、塑料珠、塑料膜等)的监测需求。

  2)目前世界各国在采样标准化方面做得并不完善,海洋调查中使用的Manta网网具标准不统一,同时由于海况复杂,采样时采集网不能处于正常状态、采样体积不能精确控制。

  3)采集水样过滤方法中,颗粒微塑料在近海和大洋的浓度水平较低,如果采样体积小,则不能捕捉足够的微塑料样品。

  4)在实验室分析中,对小于330微米的微塑料分析,特别是100微米以下微塑料颗粒样品处理和分析,如何避免实验室空气、分析人员等产生的样品污染是急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还包括塑料和微塑料来源与年龄确定问题等。


关键科学问题尚待解答


  近年来,虽然海洋微塑料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李道季看来,目前微塑料在全球海洋分布赋存状况、对海洋生物个体和种群乃至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关键科学问题尚未得到解答,其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海洋微塑料研究尚缺乏统一监测、分析和评估技术标准。

  随着海洋微塑料研究的快速发展与新认识的出现,海洋微塑料在形态、组成、成分、大小、数量分布等数据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导致国际上在研究方法学方面存在很大争议,仅在基本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一定共识。

  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获取的微塑料监测分析数据缺乏可比性,难以准确进行环境生态风险评估。

  尽管国内外已经发布了一些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指南,但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样品采集、定量、定性分析以及鉴定技术方法的标准化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目前研究结果的可比较性低。

  二是海洋微塑料源汇过程仍不清楚。

  海洋微塑料已广泛分布于全球各海区,但目前其来源、迁移途径、输运过程、在海洋中的特性变化、在海洋食物网中的传递、与更小尺寸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最终归趋等均未得到确证。

  当前估算塑料垃圾及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通量模型及估算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准确度有待提高。

  此外,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在海洋中的移除过程和机制也待探讨。

  三是海洋微塑料的毒理学效应和潜在生态风险仍不清楚,其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也有待完善。

  目前大量微塑料毒理学研究结果基于的实验室微塑料浓度严重高于微塑料在真实海洋环境中的浓度水平,尚无直接证据证实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累积过程、累积机制及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尚不明晰。且由于水体中大量的微塑料是由人造塑料纤维而非塑料微粒组成,导致环境浓度水平下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毒理学效应、致毒机制和生态风险均存在大量未知,也缺少证据证实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阅读原文


来源丨科技导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