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教师节因为疫情而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在过去的疫情防控战斗中,无数老师也在其中扮演了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医生和老师是最好的职业
“在大学附属医院做医生,同时又做老师,是最好的职业,因为你必须敬畏生命、护佑生命,你又能帮助教导学生敬畏生命、护佑生命。共襄‘信·望·爱’,何其幸也!”
今年教师节之际,复旦大学2020届本(专)科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这样说道。他在今年2月7日至4月1日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援鄂第五批医疗队领队,参与武汉抗疫工作。每年,朱畴文都任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循证医学》《传染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的部分课时。即使身处武汉抗疫前线,也不卸教学重任,认真完成理论授课,积极分享前线感悟。
今年3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同学迎来特殊的一课。屏幕另一端为同学们开讲的正是朱畴文。从课程视频录制到在线答疑,朱畴文都是在武汉抗疫一线的繁忙工作之余完成。
当天上午8点,朱畴文准时上线,就“内科学A”课程中的“肝性脑病”章节为学生进行在线答疑。90分钟的答疑时间内,学生们提问讨论踊跃,累计80人次留言提问。朱畴文和同学们分享了很多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他鼓励同学们,要多多锻炼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学习、多沟通,以后在临床上多观察、多思考,不断训练自己的临床思维。医学教育,三分授医理,七分授医德。这一课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医学知识的答疑解惑。也正是如此,这特殊一课他不想放下。就在这节课开讲前,朱畴文已经在前线奔波忙碌了24天。课程团队担心他忙不过来,向他提出,是不是考虑课程延期或者换人。“轮到我,我就上。”朱畴文的回答很爽快,“教学安排是环环相扣的,延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利,换人也还要麻烦别人。最主要是,我喜欢给同学们上课。”

90后辅导员胡航:把阳光和爱洒满同学们的心田
作为一名“90后”辅导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胡航老师和全程参与的“种太阳”行动,成为《幸而有你——战“疫”中的老师》这部2020年市教委教师节宣传片里的出镜故事。在疫情期间,胡航尤其想为同为青年的学生们做点儿实事,既能让大家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也能在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当了解到很多同学长期不能返校,有电脑、证件、考研资料等需要邮寄后,他和学校其他老师共同开展了“种太阳”活动,不仅提供物品邮递服务,还可以根据大家的不同需求,为其打扫宿舍、凉晒被子、处理旧物等。胡航说,取名“种太阳”,就是希望让阳光和爱洒满同学们的宿舍,也洒满同学们的心田,让大家感受到爱和关怀,一扫疫情带来的阴霾,增加战疫必胜的信心。
“能做的其实很有限,但令我惊喜的是,这样一个小活动确实进一步拉近了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我也顺利号召到很多家住上海的同学一起加入到服务队伍中来。”胡航回忆道。
在和同学们共同开展战“疫”活动的过程中,胡航接触到很多第一手青年战疫的故事,这些也都成为了他为同学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今年将是胡航度过的第5个教师节。虽然有时会觉得重任在肩、挑战不断,但做辅导员真的很充实、很快乐。“有学生昨晚11点发微信告诉我,要做第一个祝我节日快乐的人。那一刻,真的觉得比起那些微不足道的付出,我所收获到的幸福和喜悦才是无穷大的!”
计算机教师顾爱军:48小时铺就健康之路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校园生活,如何让师生“一个不能少”?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时的那种刻不容缓,如今回想起来,依旧能让上海大学信息办副主任、计算机教师顾爱军感到心潮澎湃。
要精准、快速、全面地采集师生健康信息,以最精准的数据为全校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研判,这是当时的一道“死命令”。在上大信息办支部书记许华虎主任的带领下,他和朱文浩老师、党员骨干高喆、身在湖北的党员吕露及全国各地的近20位师生一起,组成了一支线上团队,大家分工明确,互相协助,夜以继日奋战在岗位上。
48小时协同在线开发,2020年1月29日8:00,“健康之路”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启,每天精准采集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的学校师生近100多万字段数据,为最快速度排摸师生健康状况,以最精准数据提供研判提供了基础。标准化模板还被无私分享给了兄弟院校,在武汉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全国近10所高校推广上线。
如今,上大终于也将迎来学生陆续到校开学,看着同学们的笑脸,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顾老师说让他感到最高兴的是,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抗击疫情狙击战中贡献力量,“不少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同学现在也主动申请加入到‘健康之路’的研发扩展和维护工作中,我觉得这是对我们老师来说最好的礼物。”他说。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昕璐 刘晶晶
来源丨青年报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