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要实现育人目标,各类学校的育人方式将面临哪些挑战?又将有哪些新的机遇?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国内已有哪些典型经验?
2020年9月6日,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并主办的“第21届京沪基础教育快线论坛”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杭州、长春等地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一线校长参与论坛,还有千余人在线参会,大家讨论得很热烈。

开幕式上,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首先致辞。他指出,“新冠疫情”之下,今年上半年在线教育教学成为了常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发挥了巨大作用。此次论坛,探讨智能时代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恰逢其时,对我们进一步总结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展望未来图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主办方代表,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熙在致辞中表示,“京沪基础教育快线”已举办十年,探讨了基础教育规律、路径和方法,积累了宝贵的“北京经验”和“上海经验”,这些经验为京沪两地、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届快线论坛聚焦“智能时代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期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京沪两地基础教育创造更多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做法。
开幕式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主持。
专家时间: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理论思考
本次论坛专设了“专家时间”,邀请教育专家从理论的视角探讨智能时代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认为,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是让每个人适合教育,智能时代的教育是教育适合每个人的存在。人工智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变化,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育形态等变化,这些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也存在局限,比如要充分依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可靠的网络技术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认为,智能时代,教育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算法的改变,二是各种数据信息的汇集,三是万物互联。他同时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应对挑战,一是理解时代精神,尊重儿童个性;二是激扬儿童天性,保护儿童的天性,同时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多样的兴趣;三是切实创设条件增进儿童与智能时代的必要联系,培养儿童创造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教授关注智能时代的教学规律观。他表示,学校育人方式要面朝教学规律而行,要以教学规律观看待智能时代的教学活动,按照规律办事。在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时,不可以轻信机器、不可以单路冒进、不可以给机器更多它承担不了的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董玉琦教授认为,智能时代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打造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学习。
本次论坛“专家时间”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朱军文教授主持。
实践经验:具体路径与方法有哪些?
为进一步呈现北京、上海两地的宝贵实践经验,探讨智能时代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可能路径与方法,本次论坛专设“北京时间”与“上海时间”。
上海经验:
“上海时间”环节,黄浦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闵行花园学校校长薛琼、崇明城桥中学校长沈钢、上海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分别分享了各自学校的探索和实践。
比如卢湾一中心小学 “探索数据驱动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践经验,以挖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兴趣、成就学生价值为基本目标,提升教师人机协同的能力。通过采集全人数据、倡导减负增效,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崇明城桥中学的“艺体教融合的适性教育”为农家子弟开辟了一条成人成才的通道,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专业提升的舞台。
上海卢湾高级中学则以人工智能课程化为主线,并将其作为学校形态演化链式反应的关键点,推动学校持续、系统的变革。同时,该校还推动了自适应学习平台的建设,进行循证型教学改革;并从学生成长评价与规划、教师胜任力的提升、科学化决策与管理等方面对学校进行了系统变革与提升。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余凯教授在点评中,首先充分肯定了上海学校对智能时代的敏锐度。他认为,智能时代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需要做到“三尊重”,即“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多样性”。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爽教授在点评中表示,不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重新回到“初心”和“原点”,对学校来说,就是学校“育人”使命。她同时建议,智能时代,学校要用系统观来引领育人方式的转型与变革。
“上海时间”环节,由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系主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忠敬教授主持。
北京经验: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校长占德杰、北京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校长何英茹、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校长郑金霞等分享各自的做法与经验。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通过学校信息化建设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通过组织结构变革与管理创新完善学生指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基于大数据的学生选课指导模式,建设智能结构、性格特征与职业能力综合测评系统,通过个性化的学业报告单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科的能力明显提高。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则注重在智能时代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学校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开发了“故宫课程群”,形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融合课程三类层次化的课程设计,覆盖了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生活与健康4大领域。
北京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通过线上课堂教学过程性数据,家长、学生和教师的问卷数据,线下教学阶段性教学质量数据三组数据,就教师线上如何教学、教师如何选择平台、家长与学生的感受等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线上教学使得空间隔离,因而需要正确开启线上教学让其更有温度,而教师要对资源进行筛选组合,形成自己的课堂。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借助IPAD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实时批改、思维可视化、错题本等实现了精准分析的课堂教学;通过“比特实验室”特色课程、VR课程、机器人课程和人工智能课程,以科技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技术进入,形成了在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行政管理三大领域系统集成的智慧管理。
在点评环节,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教授表示,育人方式的改变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的变化,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汤林春研究员在点评时,倡导要“更好地利用海量数据”。
《中小学管理》杂志孙金鑫主编在点评时指出,研究育人方式变革,首要研究的应该是人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家长的变化。
“北京时间”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加速发展实验室主任拱雪副研究员主持。
多区域对话:差异化经验
为从更多、更全的视角探讨智能时代学校育人方式变革这一主题,论坛还邀请了长春、深圳、重庆、杭州等四地的学校代表参与了研讨。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邵志豪校长 、深圳龙华第三外国语学校聂细刚校长、重庆市巴蜀小学马宏校长、杭州拱墅区教育局原局长、杭州文晖中学原校长赵群筠等人分享了不同的经验和做法。
该环节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李林副教授主持。
论坛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论坛希望在新时代找到一条创新的学校育人方式路径、方法和经验。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学校育人方式不得不变革,与其被动等待被变革,不如主动迎接变革、把握变革、运用变革直至超越变革。
阅读原文
记者丨吴华
来源丨第一教育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中国新闻网丨中国各地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校长云端聚焦智能时代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东方教育时报丨智能时代学校育人方式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京沪两地专家学者及一线校长开展深度对话.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