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健康码难”到“假靳东”骗局,老年人群体在数字时代的场景下,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我们如何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春晖堂心理”团队联合澎湃新闻“湃客”创作者平台,特别策划“银龄关怀”系列文章,从智能生活、人际交往、积极老龄化三方面,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近日,一则“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的新闻,让科技服务的“适老化”问题站上舆论风口。联想起疫情期间,不少老年人出示“健康码”遭遇困难,出行受阻;5G时代来临,2G基站陆续关停,一些“老人机”失去信号;医院实行自助挂号又缺人工窗口,不会操作的老人只能悻悻而返……这些新闻折射出的,是一批老年人对智能化、数字化社会难以适应。

图/ CFP
据统计,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60%左右;而今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有四分之三的老年人没有接触过互联网,人数约为2亿。在今天,这2亿人,就像是与外界断了联系的“数字难民”,而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就像一把放大镜,将他们的窘境暴露得一览无遗。
与此同时,另一批老人却在“沉迷”网络。不久前,六旬女士黄月在某社交平台上与“假靳东”网恋,这位“东弟”不仅许诺要与她完成婚约,还要赠予她100万元外加一套房产。稍有网上冲浪经验的人看了就会明白,所谓“对话”完全是从网络上截取的视频资料、再配上机器语音合成的。这件事让人不禁感叹,原来互联网世界里还有这样一群“高龄网友”。

图/ 网络
今年重阳节前夕,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发布了《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无论从登录时间、还是登录次数来看,老年用户都高于平台整体用户的平均水平。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上,活跃着约9600万“银发族”,对于他们的“网瘾”,更需要子女的引导、社会的关注。
上述的两个老年人群体,看似是两个割裂的极端,实则都共同感受着数字时代的“迷失感”:他们或是没掌握接入网络的方法、没能踏上网络的快车道;或是接入网络却没适应节奏、反而被网络的各种不良信息带偏了。
相信有很多读者会提出疑问:“不是我们不想教啊,我们一有空就主动让爸妈接触手机。被问多了以后,有时候我们也不禁纳闷:为什么只是简单地点几下屏幕,他们却总是学不会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老年人的认知发展特性和社会的刻板印象来分析原因。
1、老年的认知发展特性
在认知能力方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是与神经系统功能紧密联系的能力,比如记忆容量、反应速度、抗干扰能力等;晶体智力是随着阅历逐渐累积的经验,比如阅读理解能力、词汇使用能力,和运用经验进行决策判断的能力。流体智力较容易因年龄变化而波动,在远没有进入老年期时(30岁左右)就会进入下坡,而晶体智力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稳定,甚至在进入老年期相当久后仍不发生变化。
因此,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特点是经验性强,但神经反应的敏感性会逐渐变弱。他们在上网时必须抵抗自身认知能力和记忆效果的退化,对网络的熟悉和适应过程比较缓慢,而且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也得不到帮助。面对一些手机操作问题,老年人掌握起来会比较慢;一些软件的英文界面也对他们构成极大的阻碍。

图/ CFP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部分认知能力会有所衰退。一方面,是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工作记忆指的是对于当前任务信息的存储和加工,与任务的顺利完成密切相关。比如说,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用户进入到健康码的界面都需要复杂的操作和界面切换,难以记住操作流程是中老年人使用健康码的很大阻碍。
另一方面,是注意抑制能力的下降。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对于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会变差,更难忽略与当前任务不相关的东西。然而在进入健康码界面的过程中,有很多负责其他功能的按钮,这些无关信息会干扰老年人正学习的健康码使用任务,阻碍他们学习。
2、社会的刻板印象
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可塑性是毕生发展中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是可塑的,但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在老年人的问题上,尽管我们相信人是可塑的,但现实中碰到有学习困难的老年人时,往往解释一两次就很难继续保持耐心了。实际上,当你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去练习,他们是可以学会的。在老龄服务中,只有践行出对可塑性的肯定,才能激活老年人终身学习的潜能,进而焕发他们的活力。
同时,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调节目标。使用手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有门槛的新知识,很多老年人在学不明白时可能会产生挫折和自我否定,也会担心自己不停地发问会给孩子们添麻烦,所以他们会尽可能逃避学习手机,来避免其所带来的负性情绪。

图/ CFP
此外,学习使用手机还会给他们带来控制感的缺失。老年人对于生活控制感的追求比年轻人更多,不愿意承担尝试新事物的风险,而复杂的手机操作会让不熟练的老年人心里更没谱,时不时出现的电信诈骗更是让他们在手机操作时如履薄冰。控制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自然会对这个过程产生排斥。
那么,全社会及家人、子女,应该如何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智能时代的快节奏变化呢?我们也有以下几个建议:
1、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
在疫情常态化的形势下,让老年人学会一些基本的移动支付和扫码操作总是方便和必要的。对于一些“执拗”的老年人,我们要想办法提高他们对于智能设备的使用热情。
举个例子,可以找一些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软件让他们学,例如视频聊天软件。老年人特别渴望家人、子女的陪伴,视频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达到该目的的方式。这种情况会极大地增加老年人学习的动机,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的使用方法。或者,可以向老年人展示活跃于网络世界中的同龄人丰富多彩的生活,鼓励他们打破固有的观念、开始使用智能设备。
2、相信老年人的可塑性,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
当老年人遗忘某些已经学会的技能时,我们要尊重这种客观事实和自然现象,陪他们多多练习来巩固学习技能。老年人也曾是年轻人,当他们抚育子女的时候,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一个又一个“为什么”,而当他们老了,我们也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反哺衔食。
与学习后重学或未做任何事情相比,对已经学过的信息进行测试有助于编码和提取新信息,这被称为前向测试效应[1]。就是说,在学过一项新知识后,立刻进行测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会这项知识。研究表明,临时测试中的前置测试能显著地增强老年人学习和记忆新事物的效果, 这表明学习新事物的前向测试效应同样适用于老年人[2]。这提示我们,当我们向老年人讲述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可以在讲完一个操作之后,马上让他们自己操作一遍,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学会使用智能设备。
3、开发符合老年人认知发展的产品
据预测,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设计更合适使用的智能产品和手机APP,不仅可以使“银发一族”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也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研发人员在进行老年人智能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认知特点。比如在操作界面的设计中,最常见的元素是文字与图片,而老年用户对于智能产品的操作使用存在一定的盲区与误区,所以应该尽可能地使界面简单,降低老年人的认知难度,做到文字图片的一致化、有序化、自动化和人性化。必要时,还可增加语音交互功能,来避免无法操作的情况发生[3]。

图/ CFP
此外,为了避免老年人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可以在设计细节中加入一些老年人喜爱的有趣元素,多一些人性化的引导操作,让老人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充满期望。这种情绪上的满足能促使老年用户更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无论是在“数字鸿沟”前踌躇不前的老年人,还是迷失在“数字快车道”的老年人,最需要的还是家人的陪伴与理解。如果很难做到陪伴,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真心考虑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最幸福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 Pastötter, B., & Bäuml, K.-H. T. (2014). Retrieval practice enhances new learning: The forward effect of test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4), 1–5.
[2] 王堂生, 杨春亮, 钟年. 记忆的前向测试效应对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0, 52(11): 1266-1277.
[3] 刘文, 李玮. 老年人智能产品设计研究[J]. 工业设计, 2020, No.164(03):57-58.
“春晖堂心理”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学生十余年的养老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形成,该项目致力于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支持专家,目前已经开发出主老年人心理支持系列课程、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课程以及老年人多维心理测评体系等产品,通过与社区、老年大学、养老地产等为老服务机构合作,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满足养老服务机构的课程及服务需求,助力打造健康和谐特色邻里的社区与机构。
阅读原文
记者丨欧阳嘉琪 许明
来源丨澎湃新闻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