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有效应对就业形势,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不断完善学生就业工作各项举措,全力做好毕业生各项就业工作。通过完善学生就业渠道,拓展学生就业市场;加强宣传教育,拓宽学生就业视野;依托就业服务品牌,强化学生就业辅导;制定就业援助计划,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就业管理,增强理论辅导水平等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学校就业工作服务水平,确保学校毕业生各项就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完善学生就业市场。学校努力开拓上海就业市场,积极拓展江浙等长三角地区就业渠道,采取“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供需平台”的工作方式,不断加强与社会各方力量联系与合作。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等共同签署“三区联动”合作协议,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共享等具体措施积极推进学校大学生就业各项工作;与区域人才服务中心、人才中介机构合作,联合举办“高校与浦东-大学生就业对接行动专场”、“华东师大与前程无忧联合招聘会”等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不断搭建区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积极走访与主动邀请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形成以半月为周期的“周五直通车”小型招聘会,同时结合就业宣讲会、专题招聘会等形式,构筑灵活多样的学生就业工作平台,在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强宣传教育,拓宽学生就业视野。依托国家各项就业专项计划,积极开展学校毕业生就业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拓宽学生就业视野。依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计划”、“郊区镇郊教师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政策宣传、实地考察、校友交流、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爱岗敬业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苦乐观得失观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奉献西部、服务基层。为此学校专门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应届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就业的实施意见》,设立“服务西部奖”和“服务基层奖”,表彰奖励志愿到国家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咨询辅导,鼓励学生发挥自身创业潜能,开创自己的事业。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并通过咨询日、分享会、名人讲堂、创业问题大会诊等活动,积极营造“创新就业、创意就业”的氛围,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视野。
——依托就业服务品牌,强化学生就业辅导。学校不断创新传统就业服务品牌,稳步提升学生就业指导能力,有效增强学生就业求职和竞争能力。形成“1+x”就业指导模式,为全校本科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程,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职业沙龙、求职分享、素质拓展等活动,不断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推出“大学生服务周”系列活动、“求职起航月”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打造2010届毕业生“就业文化大餐”,提供包括就业形势研判、职业生涯指导、求职技巧传授、就业经验分享等在内的全方位、人性化服务。开通就业绿色通道,设置咨询电话、邮箱,为前来咨询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解答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惑,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制定就业援助计划,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学校结合求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计划”,并将经济帮扶确定为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援助的一项重要举措。召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座谈会,认真听取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真实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方案》,通过为到外省市求职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部分路费补贴;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免费提供职业装租借;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聘和职业技能考试提供部分补贴等有效措施,为经济困难就业群体提供全面有效的就业援助。
——加强就业管理,增强理论辅导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在有效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报到证办理、户口迁移等日常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通过开展“西部及基层奖就业奖”评选等活动,鼓励毕业生参与西部开发与建设;颁发“实体院系就业落实率达标奖”,完善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形成就业工作机制,有效调动院系就业工作人员积极性。学校在做实就业工作日常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国首相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研究项目,深入开展调查实践,着实开展理论研究,并在《教育发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等刊物发表学生就业工作相关研究成果,这在更好把握学生求职就业动态,透析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同时,也为学校各项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部网站 日期:2010年4月27日
链接:
http://www.jyb.cn/job/jysx/201004/t20100427_35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