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9年的世博会历史上,上海世博会第一次设立了残疾人馆,并为之设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生命阳光馆。全世界目前有大约6.5亿残疾人,其中近一半生活在城市。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许一生都无缘目睹太阳的光辉,可他们却用自己的生活书写着生命的阳光。
5月10日,生命阳光馆馆周拉开了帷幕。在这里,残疾人与健全人并肩携手,共同写就一个大写的“人”字。

自强之爱
谢丹玲盲人志愿者
带健全人体验盲人生活
在阳光生命馆,展示着各种先进的残疾人设施,语音软件可以自动把文档读给盲人听,教学软件可以帮助聋哑人轻松学会手语……生命影院里,播放着讲述罗斯福、海伦·凯勒等著名残疾人事迹的励志影片,“天籁光韵”体验项目可以帮助弱听者听到声音,而馆内最火爆的项目还要算让你体验盲人生活的“天室奇观”。
所谓奇观,也算不上有多奇,只不过在屋子里切断了所有的光源,可结果却让人无比惊奇。在漆黑的屋子里,所有人一手扶墙,一手扶着前一个体验者的肩膀,缓缓前行。随后,他们会走上一块“甲板”,这里会有一些微澜的颤动,仿佛是一艘舰艇停泊在岸边,海浪轻轻拍打着船舷……
从“天室奇观”走出来,很多人赶忙走到留言簿前:“我一定要写下几句,盲人真是太不容易了。”可是,许多人并没有看出来,刚才带领大家走进体验区的志愿者,竟然是一名盲女。
“这样的体验对普通人来说可能非常特殊,但我自己一直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没有太多的感受。”长相清秀的志愿者笑着告诉记者。她叫谢丹玲,一个26岁的大三女生。这个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女孩很是了不起,她竟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考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世博会期间,谢丹玲每周大约要花两天时间来阳光生命馆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落下的课都要自己回去补。盲人原本应该是受助者,可她却以一个施助者的身份出现在了这里。谢丹玲的话解答了旁人的疑惑:“其实,最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帮助别人。如果你乐意,你就会很用心。很多人常说盲人听力好,记忆力好,这些都只是因为他们用心。”
阳光生命馆里,总可以看到许多残疾人参观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专门冲着这个馆来看世博会的——有的是想了解助残设施的最新发展,有的只是为了寻求一份温暖自己内心的感动。阳光生命馆里,更多的参观者是健全人。在这里,他们对残疾人的艰难有了“切肤之痛”。
残疾人与健全人在这里携手互动相互理解,还能有什么比这更打动人心呢?
生命之爱
训导师和她的志愿犬

它是一只纯种的金毛犬,身长40厘米开外,安静地趴在地上或是依偎在主人的腿边。它很温顺,虽然有点疲劳,却也从不会流露出显示出暴躁的情绪,甚至都不会乱喊乱吠。有时,俏皮的小狗还会友好地朝你眨眼睛。没错,这就是轰动了生命阳光馆的导盲犬小P——Peter。
导盲犬小P
乖巧聪慧惹人爱
生命阳光馆里摆着4张假设为障碍的椅子。椅子分成两排,每排之间两个椅子的间距大约是30厘米。这是小狗可以轻松通过的距离,但也是考验小狗导盲能力的“陷阱”,如果它选择从两条椅子之间穿过,那么身后的盲人就会遇到危险。
参观者踊跃举手,就为了戴上可爱的眼罩,成为每半小时才有的2个“盲人体验者”。Peter轻松地带着体验者顺利地穿过障碍,穿越人群,找到座位。训导师姜丹俯下身子,笑盈盈地抚摸着Peter的脸颊:“每一次对导盲犬发出指令,都不能欺骗它。当它完成了工作的时候,也要用这种方式表扬它。”
这时身边的几名游客也想来抚摸可爱的导盲犬,姜丹连忙跑来阻止和解释:“不要抚摸工作时的导盲犬,这会让它兴奋并且产生危险。”不过3岁的金毛还是那么温顺,安静地面对着众多喜爱它的游人。
“全中国的导盲犬加起来也不超过25条,”姜丹说,“大家见得少,都不清楚与导盲犬相处要注意些什么,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姜丹笑着说:“我是一个人从大连领着皮特坐飞机过来的,直到下飞机的时候旅客才知道飞机座位底下趴着一条狗——因为它一声都没叫。
大连姑娘姜丹
唯一国际训导师
4年前,大连姑娘姜丹从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喜欢小狗的她接触到了导盲犬,便冲到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请求别人收下她。因为没有任何基础,得到的回答当然是拒绝,这个倔强的姑娘干脆说:“我可以不要工资,一定要留下我。”
开始的时候基础太差,姜丹的工作非常吃力,但如今,曾经的门外汉已经成为了中国唯一一位获得国际导盲犬联盟资格认定的国际训导师。在此期间,她曾前往澳大利亚接受培训。要取得国际训导师的资格,她必须独立训练出12条合格的导盲犬。姜丹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
据了解,目前全球共有80多个国家在训练使用导盲犬,已培训出30000多只导盲犬交付盲人使用。世界上的导盲犬种类很多,在我国主要是金毛犬和拉布拉多犬。姜丹告诉记者:“一只导盲犬通常能听懂30种以上的指令,它们的智力相当于六七岁的孩子。培养一只导盲犬所需要的费用大约是15万人民币,但它们都是免费提供给盲人使用的.
奉献之爱
华师大40名女孩志愿服务生命阳光馆半年
“没有什么可难倒我们”
漫步生命阳光馆,你会惊讶地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志愿者正负责着场馆的全部礼仪、部分引导以及讲解工作,而剩下的大量讲解和引导工作则全部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曙光志愿者服务队40名“娘子军”来承担。这些特教专业的可爱姑娘,还自创了新工作环节——教参观者简单手语,纠正不恰当说法,于细节中彰显着浓浓关爱……
慕名寻找华师大助残志愿者
与一般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为连续两周不同,在世博园区“生命阳光馆”里,有30名志愿者和10名引导员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出自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学、言语听觉科学和儿童艺术教育等专业。她们和残疾人志愿者一起,共同承担了“生命阳光馆”的所有志愿工作,一干就将是半年。这对于大家无疑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又一个挑战。但坚强的姑娘们却说:“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
对于生命阳光馆的志愿讲解服务来说,没有比“曙光”更适合的了。负责该馆志愿者培训工作的葛玉红透露,他们正是慕名而选择了从华东师范大学曙光志愿者服务队招募志愿者。原来,作为一支专业化助残志愿者队伍,“曙光”的成员们一直在关注着那群“被上帝遗忘的天使”。成立起6年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先后在上海建立包括汉口路智障亲友会在内的10个志愿者服务基地.
培训传递平等参与共享理念
入选后的重重培训,是志愿者们的第一道考验。生命阳光馆馆长曹子平曾在3月专程到华东师范大学给讲解志愿者进行第一期培训,培训内容围绕场馆馆标、主题、主基调及基本布局等,详细介绍了生命阳光馆,加深志愿者们对阳光馆的认识。“我希望你们带着感情、激情、深情、真情来做好讲解工作,将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传递到世界每一个人的心中。”如今已是“生命阳光馆”志愿者团队队长研一学生李楠郑重地将曹子平的话记在了笔记本的扉页。
紧接着,第二期和肢残志愿者一起的培训让李楠很受感动,这次培训的是关于场馆的中英文讲解,肢残志愿者们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地朗诵讲稿,对每一个发音,每一种语调都毫不含糊。课上,一名叫陈韵如的肢残志愿者给李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讲解词中是否应该出现的“handicap”、“disable”这类有争议词汇,她不断提出自己的看法。那种认真和执着深深地感染着大学生。
“去年刚刚通过研究生考试到上海来求学,正好赶上世博盛会,甚至成为一名志愿者,这些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现在,却真的在一件一件地发生。”李楠习惯将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心情写进博客日志,直言自己的幸运。
简单手语表达不可或缺的“爱”
“别的馆带给我可能更多的是震撼,但这个馆给我更多的感动和思索,谢谢这个馆的设立,也谢谢你们细致的讲解。”当有一天一位阿姨参观后,拉着李楠的手说出这番话时,李楠的内心也顿时充满了新的力量和希望。“心怀平等和尊重,把这个理念传递下去,这份工作就很值得,很有意义。我们和游客一样,都在生命阳光馆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成长。”大二的志愿者姜旭这样说道。“手语,是人类创造的又一个非常美丽的语言,”李楠如是想,如是做。细心的她和队友渐渐摸索出了一个创新的工作环节,自己将之加到了志愿服务的流程上。那就是在讲解的时候,尽可能多传授一些手语给健全的参观者。“我会教他们几句简单的手语,比如,‘你好’、‘谢谢’、‘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等。”李楠边比划边告诉记者。
在这群富有爱心的女生看来,这不仅是不在馆内伤害到残疾人志愿者和残疾人参观者,更是把这些“贴心小细节”通过参观者推广到了全社会。
《青年报》每日周刊 日期:2010年5月14日
链接: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30465/node30477/userobject7ai222587.html